传闻许久的华侨城管理层变动终于官宣。
9月5日,国资委发布任免公告显示,吴秉琪任华侨城党委副书记、董事,提名为华侨城集团总经理人选。同时,免去张振高的华侨城党委书记、党委常委、董事长、董事职务,退休;免去刘凤喜的华侨城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董事职务,不再担任华侨城总经理职务。
华侨城官网的管理团队上,也已经更新上吴秉琪的简历。
张振高退休、吴秉琪到任,意味着华侨城这家业绩尚在筑底的房企迎来了管理层的交替。这则公告中,略让外界意外的是,刘凤喜也同时被免职,他也是一名“70后”高管,出生于1971年,目前尚未宣布新的去向。
公告中的另一主角吴秉琪,则是认为是专业型的高管。吴秉琪出生于197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后获得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3年,他加入华润集团,2007年转入华润置地,历任华润置地高级副总裁、华润置地执行董事、华润置地首席人力资源官等职务。
2023年9月,吴秉琪“空降”中国建筑,任中国建筑副总经理一职,直至此番履新。吴秉琪的职业生涯几乎覆盖房地产行业的全周期,他的到来能否为华侨城带来新的变化,也是未来行业关注的焦点。
业绩筑底期
客观而言,华侨城当下的业绩表现并不算突出。
根据华侨城此前发布的财报, 2025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113.2亿元,归母净亏损则为28.7亿元,同比均有所下跌,也是其连续三年半净利润出现亏损。2022年至2024年,华侨城分别亏损109.05亿元、64.92亿元、86.62亿元,至今总亏损额超260亿元。
华侨城在中报中解释称,利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项目结转收入金额和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今年上半年,华侨城累计实现签约销售面积60.7万平方米,签约销售金额94.9亿元。位列第44位,规模上仍有比较优势。
业绩仍未企稳,华侨城自然将重心落在财务指标的优化上。今年上半年,华侨城在债务管理、土地投资与业务模式等三大领域推进战略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6月末,华侨城有息负债总额为1288.3亿元,与2024年末的1295.6亿元基本持平,债务规模总体保持稳定;从债务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借款占比提升至68.3%,较2024年末的65.2%上升3.1个百分点,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占比降至31.7%,短期偿债压力有所缓解。
此外,华侨城今年在土地市场上也审慎投资。过去几年,由于华侨城自身的境况,其土地投资额不高。根据财报, 2022年和2023年,华侨城的投资额分别为15亿元、60亿元,2024年停止拿地。
今年上半年,华侨城则新增一个土地储备项目,这是位于重庆沙坪坝小龙坎的项目,这宗地块土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5.28万平方米,土地用途为城镇住宅用地,土地总价款4.57亿元。
此外,华侨城在中报中明确了“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旅游业务将以存量产品提升和增量项目拓展并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业务则聚焦资源优化与产品提升,推动稳健发展。
机会与挑战
华侨城业绩承压,与其之前的发展路线有关。很长一段时间内,华侨城发力“地产+文旅”的发展模式,在云南等地大举投资,但后续这些投资的收益均十分平淡。
2022年,张振高从保利集团总经理的位上调任华侨城并成为董事长后,华侨城的战略也调整为“一体两翼三功能”的新发展模式。其中,聚焦“一体”,由旗下各事业部和城市公司主要负责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围绕“两翼”,巩固物业、商业、酒店、会展等各业务发展底盘,为人们建设更多好房子、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至此,华侨城的主业也重新回到房地产之上,在此过程中,华侨城也不断梳理资产包的情况,出清了一些收益较低的资产。
公开资料显示,华侨城陆续出让了上海宝格丽酒店、西安华侨城实业、丽江国旅49.53%股权、云南文产城市商业文化综合投资有限公司、西双版纳朗昇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林芝市华侨城南山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37.5%股权等。
虽然“重回”地产,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并未处在上行周期,华侨城也步履维艰。这也是留给华侨城新管理层的挑战,如何重塑和整合华侨城,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吴秉琪深耕房地产市场多年,此前两家央企的任职经历也高度契合华侨城的业务发展模式,故而业界对他将为华侨城所带来的变化也有所期待。
在华润置地执掌华北大区之时,吴秉琪曾带领团队在北京市场实现413亿元的销售突破,将华润置地送入北京房企三甲之列。他到任中国建筑后,中国建筑的地产业务也步入上升期。
根据中国建筑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中国建筑全年新购置土地75宗,期末土地储备7718万平方米,新增土地储备882万平方米,总购地金额1385亿元。2024年中国建筑的房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额4219亿元,位居行业前列。
随着华侨城管理层新老更换,这家央企能否在新管理层的带领下步入新的发展区间,将是新管理层需要直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