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间,中联重科(SZ000157,股价7.35元,市值635.67亿元)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8.55亿元,同比增长1.30%。尽管营收增长幅度较小,但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7.65亿元,同比增长20.84%。
值得关注的是,中联重科的新兴业务板块正加速崛起,其中最具未来想象空间的莫过于其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据投资者互动平台和半年报披露,公司已成功开发三款人形机器人,包括一款轮式和两款双足版本。这些机器人已有数十台进入公司工厂,在机械加工、物流、装配和质检等多个环节开展试点应用。公司通过建立具身智能训练场和运营中心,初步形成了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的应用迭代闭环机制,为人形机器人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营收小幅增长不及三一重工
中联重科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8.55亿元,同比增长1.30%。《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主要竞争对手三一重工(SH600031,股价21.03元,市值1782.2亿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7.8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接近15%。在营收规模和增长速度方面,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存在一定的差距。
上半年,中联重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7.65亿元,同比增长20.84%,而三一重工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为52亿元,同比增长46%。在净利润增速上,中联重科虽不及三一重工,但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却实现了30.08%的增长,显示出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正在持续提升。
从经营数据来看,中联重科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所提升。上半年毛利率为28.15%,同比提升0.17个百分点;归母净利率为11.12%,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扣非归母净利率为7.75%,同比提升1.71个百分点。同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达到17.52亿元,同比增长112.46%。
报告期内,中联重科加大了对全球市场的资源投入。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138.15亿元,同比增长14.66%,占营收比重55.58%,同比提升6.48个百分点。
中联重科表示,公司产品已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区域结构均衡,有效规避单一市场风险。非洲、中东、澳新、东亚等区域增速突出,东南亚、南美市场表现优于公司整体水平,欧洲、北美本地化供应链资源整合加速,各区域市场协同发展推动公司海外市场销售结构持续优化。
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产业化快车道
在稳固传统工程机械优势地位的同时,中联重科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未来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中联重科中科云谷总经理曾光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中联重科是工程机械行业最早应用机器人技术的用户之一。早在2006年,公司起重机械工厂就率先引入了可编程工业机械臂,从2019年开始,公司则大规模使用具备感知与移动能力的自适应机器人。
如今,中联重科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探索已进入新阶段。曾光介绍,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集成了300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使用了超过2000个工业机器人。工厂随时切换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真正做到“按需生产、灵活应变”。
中联重科在半年报和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新开发了三款人形机器人,包括一款轮式和两款双足式。这些机器人并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已有数十台投入工厂作业,在机加、物流、装配、质检等多个环节开展试点应用。这一举措标志着中联重科正在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和自进化,中联重科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公司开发了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全套工具链,并建设了拥有120个工位的具身智能训练场,开展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此外,公司还打造了中科云谷具身智能平台,包含云端超脑和大小脑端到端算法模型,连接所有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形成了一个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应用迭代”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初步构建了数据飞轮。
中联重科表示,未来将持续融合前沿新兴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进一步拓展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