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隧洞掘进,到全球港口的精准吊装,中国乃至全球的超级工程工地上,正活跃着一批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以下简称“深市”)机械设备制造龙头的身影。这些企业正以“钢铁”为筋骨,以“智慧”为基因诠释中国企业在高端机械设备制造领域的使命担当与创新底气。
细究企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们的成长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核心技术的执着攻坚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响应——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从突破4000吨级起重机技术瓶颈,到打造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智能化综合产业基地“中联智慧产业城”,每一步都紧扣工程建设对高端装备的需求;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聚焦极端工况下的装备研发,针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高海拔、强地质环境,定制化研发的隧洞掘进配套设备;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瑞股份”)则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需求,持续攻关页岩气开采核心装备……正是这种“需求牵引创新、创新反哺需求”的发展逻辑,让深市机械龙头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更具备了闯荡全球的硬核实力。
展望未来,相关企业纷纷表示,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锚点,一边深化国内超级工程场景的装备适配能力,一边加速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持续突破,既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也让“中国智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核心位置。
双轮驱动
闯出发展新天地
今年以来,我国机械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运行稳中有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国工业2.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在重点监测的产品中,68%的产品累计产量同比增长,汽车、太阳能电池、挖掘机产量增速均超过10%。
前三季度机械工业的亮眼数据,印证了行业发展的强劲韧性,而这一韧性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深市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的主动作为,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具体来看,在国内,它们通过打磨产品性能、迭代解决方案,精准匹配国内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升级需求,成功打开并深耕本土市场,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杰瑞股份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杰瑞股份通过正向研发、多措并举,不断推动企业产品技术的纵向延伸及横向拓展。近五年来,研发投入超20亿元,持续的研发投入让公司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压裂、固井、液氮、连管在内的油气开发装备国内市占率第一,天然气压缩机组业务国内市占率第一。
在国际市场,这些企业则以精准布局为破局关键,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它们通过调研目标市场需求、建立本地化服务网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方式,逐步打破海外市场壁垒,实现产品与品牌的双重突破。
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联重科以“地球村、端对端、孪生平台”为全球化战略的发展主线,构建起了基于“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实现海外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近3年海外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62%,截至2024年末境外收入占比已超过51%,达233.8亿元,在全球各主要城市已建成各类网点超400个,海外员工超过6000人,海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多维支撑
筑牢高质量成长根基
深市机械设备制造龙头的稳健成长,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政策、资本、研发三者协同发力形成的“合力效应”。这种多维度、全链条的支撑体系,既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其在行业竞争中持续领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首先,从国家顶层部署,到地方政府针对技术攻关项目的专项补贴、税收优惠,再到行业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了“扶优扶强”的良好环境。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至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的发展目标,这为行业进一步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
其次,作为深市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赋能更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徐工机械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举例表示,2023年,公司顺利推出并实施了上市后的第一期覆盖约2000人的股权激励计划;2025年9月份,再推出新一轮股权激励计划,拟向不超过4700人授予权益激励,授予权益总计4.7亿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4%,借此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纽带。
同时,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深市机械龙头保持技术领先的核心密码,也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开拓新领域的“底气所在”。前述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中联重科先后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次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行业第1,行业唯一获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重点项目,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6项以及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580余项,承担中国装备制造业首个国际标准化秘书处,5个产品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拥有3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5年年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7%,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6.94亿元,研发投入占比6.82%。
不难看出,政策的“导航”、资本的“输血”与研发的“造血”,三者协同构建起深市机械设备制造龙头的高质量成长支撑体系。这种“合力效应”不仅让企业在国内超级工程中站稳脚跟、在全球市场中突破突围,更持续夯实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根基与竞争底气,为机械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长久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