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分化加剧,美的集团(000333/00300,以下简称“美的”)仍在“狂奔”。日前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美的集团期内营收同比增长12.3%,净利润同比增长15.7%,毛利率攀升至28.5%,创下近三年来同期最高水平。
美的有何秘诀?渠道端,大力推进DTC(Direct-to-Consumer,直接面向消费者)改革是一方面;工厂端,Factory Agent(工厂智能体)则是另一个侧面。
中报发布前,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凭借14个智能体覆盖38个核心生产场景、关键环节效率提升80%的表现,获得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智能体工厂”认证。
美的荆州工厂,距离“九省通衢”武汉约300公里,这里不仅是美的智能制造战略的缩影,更折射出美的迎接小米(01810)等跨界超级物种挑战的实力和底气。
缘起AIGC战略
美的集团企业数字平台应用中心是美的主管数字化建设、一手推动集团数字变革的核心力量。中心总监周晓玲告诉《财中社》,美的荆州Factory Agent是美的十年数智化转型的当下“集大成者”。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智能制造的战略意义:“制造业的未来,必然是智能化、数字化的未来。美的必须主动打破传统制造的边界,用技术重构生产方式,从‘制造’向‘智造’跨越,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
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早在2015 年,美的便开始了智能制造与智能家居的布局,从搭建美云销数字化平台,到引入库卡机器人,再到建立AI研究院,十年间累计投入超300亿元,逐步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物流、零售全价值链的智能生态。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爆发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一技术与美的现有的业务体系结合,把十年积累的制造经验和数据资产激活。” 周晓玲说,2024年,美的集团将AIGC提升为“四大战略”主轴之一。同年7月,周晓玲牵头将AIGC技术研判与美的五大业务板块(智能家居、楼宇科技、工业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化创新业务)的需求结合,形成一份系统的AIGC战略规划,提交集团执委会审议。
最终,方洪波明确了三大核心方向:为员工打造AIGC赋能工具降低重复劳动、将AIGC融入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效率、依托AIGC探索Home Agent与Factory Agent两大新商业模式。
“Home Agent是延续智能家居的优势,Factory Agent则是深化智能制造的布局。” 周晓玲解释道。前者依托美的千万级智能家居用户基础,融入AIGC大模型后,可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整家电参数,比如根据家庭成员的作息自动切换空调模式;后者则瞄准美的全球63座制造工厂,通过大模型与AIGC能力,让工厂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跨越。
战略敲定后,周晓玲带领团队从荆州工厂全流程切入,先搭建14个专项智能体,分别对应计划、采购、生产、品质、物流等38个核心场景。
“但研讨时发现,单个智能体只能解决某个岗位的问题,比如计划智能体帮计划员排期,却没法和采购、物流的智能体协同,遇到订单变动时还是会出现衔接断层。” 周晓玲透露,2024年10月,“工厂大脑”的构想应运而生,“我们由点及面,打造一个统筹全局的智能中枢,这也为荆州智能工厂的建设定下了核心框架。”
落地“智慧协同”
走进美的荆州智能工厂,最直观的感受是“忙而不乱”。《财中社》注意到,工厂车间里很少有工人来回奔波,取而代之的是穿梭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精准作业的协作机器人,以及中控室里实时跳动的“工厂大脑”大屏。智能体与智能设备的协同无处不在。
“选择荆州工厂做试点,不是偶然。”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总经理吕宏志受访时称,美的全球63座工厂中,荆州工厂的“先天条件”尤为突出。
作为全球首个5G全连接家电工厂,美的荆州工厂建于2022年,配备了智能物流系统,AMR机器人可实现物料“从仓库到工位”的无人化配送。
“但落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吕宏志称,最大难点是“场景适配”问题。智能体、具身机器人这些新技术,此前没有成熟的家电行业应用案例,团队只能 “摸着石头过河”。
吕宏志以“美罗”机器人为例,其最初设计的功能是设备巡检,但应用中发现它的机械臂还能完成简单的零件抓取,于是尝试让它兼顾生产首检,反复调试后实现了“巡检 + 首检”的双重功能。
再比如库卡机器人,在装配洗衣机螺钉时,因不同型号洗衣机的螺钉位置差异,初期经常出现漏打、滑丝的问题,团队联合 AI研究院通过优化视觉识别算法,降低不良率。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美的由集团企业数字平台牵头,联合库卡、中央研究院、AI研究院的技术人员,驻场荆州工厂,逐个场景梳理问题,联合实施技术攻关。周晓玲回忆道,这种 “场景驱动、跨域协同” 的模式,不仅让荆州工厂顺利通过WRCA认证,更形成了美的可复制的智能工厂建设方法论。
《财中社》注意到,设备巡检环节,美罗机器人沿着预设路线移动,机械臂搭载的传感器实时检测注塑机的油压、温度,同时摄像头扫描车间是否有违规堆放的物料,数据实时上传“工厂大脑”,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推送预警信息给运维人员。洗衣机装配环节,库卡协作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自动适配不同型号洗衣机的螺钉位置,打螺钉的力度和速度根据材质自动调整,工人只需在旁辅助检查,无需手动操作。物流环节,“工厂大脑” 根据生产计划,自动调度AMR 机器人将物料送到对应工位,库存数据与美云销系统实时同步,确保“按需备货”。
此外,价值链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还让美的荆州工厂实现了“全链路优化”。
在产品研发阶段,美的工程师可以通过虚拟模型模拟洗衣机的脱水转速、噪音分贝,无需制作物理样机就能完成测试。在生产阶段,“工厂大脑”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订单量下的产能情况,提前调整生产计划,规避“忙时产能不足、闲时设备闲置”痛点。在物流阶段,通过模拟不同运输路线的成本与时间,选择最优配送方案。
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多为“线性被动”—— 按固定流程组织生产,面对订单变动、物料短缺等突发情况,调整周期长、成本高。而智能工厂通过“中枢大脑+多智能体+终端设备”架构,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需求驱动、动态协同”的柔性供应链生产新范式。
更重要的是,在DTC改革逐步深入开展的同时,美的荆州工厂可实时整合订单、库存、设备数据,当某款洗衣机订单激增时,生产智能体可快速调整生产线节奏,采购智能体同步触发物料补货,物流智能体提前规划仓储空间,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响应速度较传统工厂提升60%。
上述“智慧协同”不仅让工厂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更解决了制造业长期面临的“柔性生产” 难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订单组合,美的可同时满足“多品类、小批量”与“少品类、大批量”的不同生产需求,缩短订单交付周期,摆脱了传统工厂“换产难、成本高”困境。
过去企业依赖扩大产能降低单位成本,如今通过智能工厂的动态协同,即使是中小批量订单也能实现盈利,这为制造业应对终端市场“个性化、碎片化”需求变化提供了关键支撑。
支撑业绩续增
成本效益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4年,美的通过AIGC技术实现降本1.6 亿元,其中智能制造端贡献了60%;2025年上半年,美的智能制造端降本近5000 万元,超额完成4500万元目标,荆州工厂是主要贡献者之一。
“虽然目前智能工厂的产能占比还不高,对整体销售额的直接拉动有限,但它带来的降本提效,是利润率提升的重要原因。” 美的方面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工厂的技术积累,给美的To B业务提供了可持续性增长样本。目前,美的14个智能体已开始对外输出,合作企业涵盖家电、汽车零部件、电子制造等行业。
在美的看来,智能工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技术+制造经验”的融合。
“一些国际企业的AI 技术很强,但它们缺乏家电行业的制造经验,智能体很难适配具体场景;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有AI算法,但不懂生产流程,技术落地时容易‘水土不服’。”周晓玲分析称,美的的优势在于,五十多年的制造经验沉淀为“知识库”,融入“美大模型”后,智能体能更精准地解决家电生产痛点,比如洗衣机装配的螺钉位置识别、空调外机的焊接质量检测等。
这种“软硬一体”的综合能力,让美的在To B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库卡机器人的机械臂、美的自研的智能体系统、安得物流的仓储网络,可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2025年美的组织架构调整,也为智能工厂战略保驾护航。集团新成立“AI 赋能中心”,整合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AI团队,避免重复研发;强化后的“DTC业务部”,则能更精准地收集消费者需求,反馈给智能工厂调整生产,形成“需求-生产-销售” 闭环。
“比如消费者反馈‘洗衣机烘干时间太长’,DTC业务部把需求传给研发团队,研发团队优化算法后,通过‘工厂大脑’同步到荆州工厂的生产线上,两周内就能生产出改进后的产品。” 周晓玲举例说。
荆州工厂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有趣的是,从美的荆州工厂的“多智能体协同”,到小米位于武汉将于Q4启用的首家大家电智能工厂,距离不过300公里。而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所称的“跟他们干”,绝非一时兴起,来自美的体系的全方位数智化才是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