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讯入股三年后,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下称“三星财险”)再度迎来产业巨头的战略入驻。
根据三星财险公告,其第三大股东宇星科技将11.5%股权全部转让给君兰酒店管理公司,该股权变更事项尚需监管核准。若转让完成,君兰酒店管理公司将与曼巴特(张家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并列成为三星财险第三大股东。
透过股权层层穿透,君兰酒店管理公司的最终控制方为美的控股,这也意味着,三星财险的股东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形成“外资+互联网+产业”的新型格局。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互联网+产业”共治模式在中国保险市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尤其适合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场景化保险创新,但必须配套完善治理结构与合规体系,才能实现股东协同与业务稳健发展。
美的“迂回”入股
回顾三星财险的发展历程,其身份几经转变。最早作为韩国三星火灾海上保险公司在华设立的代表处,于2005年获批成为中国第一家外资独资产险公司。2022年8月,该公司迎来重大转折,经监管批准引入腾讯等五家新股东,注册资本增至8.76亿元,正式由外资独资转型为中外合资企业。
此次宇星科技退出、美的系入局,则是继腾讯入股后又一次战略级股东调整,反映出三星财险正在持续优化其股权结构,以适应中国保险市场激烈竞争与创新融合的大环境。
“三星财险目前形成‘外资+互联网+产业’股东结构,在中国保险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朱俊生指出,其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互补,外资提供风险管理经验和资本实力,互联网企业提供数字化能力,产业股东提供客户资源和产业场景。二是创新驱动,多元股东共治有利于推动保险产品、科技应用及服务模式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风险分散,股权多元化有助于平衡决策、分散单一股东风险影响,提高治理韧性。
但这种股东结构也带来一些挑战。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未来,随着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与数字化转型,这种多元股东共治模式有望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成功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股东沟通机制、明确战略共识、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同时还要确保符合监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君兰酒店管理公司,从名称上看主营业务与保险业毫无关联,却成为一家财险公司的重要股东。尽管股权穿透后可追溯至美的控股,但选择如此间接且行业关联度低的实体受让股权,也让外界感到疑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美的通过君兰酒店管理公司接盘三星财险11.5%股权,而非美的直接持股,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如通过多层控股结构,美的系可以逐步探索保险领域布局,未来若需调整,只需操作子公司层面,灵活性更高;美的还可通过该结构以更灵活的方式调配资金,减少对集团整体资本的占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可利用不同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股权转让及分红环节的税负。
朱俊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保险公司股东涉及《保险法》《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等多项监管规定,直接投资可能触及股权集中度、股东资质或产业关联限制。通过多层级间接持股,可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实现投资目标。并且通过非主业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有利于隔离经营风险,降低直接投资对美的主营业务现金流或财务结构的冲击。
“间接持股结构便于未来调整股权比例或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而无需直接动用主业业务架构,增强投资灵活性。”朱俊生指出,整体来看,这种安排更多体现合规、财务与战略的综合考虑,而非单纯追求控制权。
美的控股的入局,被市场解读为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产业协同实验。美的作为一家拥有智能家居、医疗设备、工业技术等多元业务的科技集团,其生态资源可与保险业务形成多维度共振。在朱俊生看来,美的庞大员工群体可成为团体保险客户,带来保费规模和产品创新机会。结合美的产业链,三星财险可开发供应链责任险、设备保障险或财产险产品,提升产业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在合规前提下,可能通过客户数据和渠道资源提升保险服务效率和产品精准度。
杨帆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三星财险可借助美的庞大销售网络和客户基础拓展保险业务,并可开发家电延保、智能家居财产险等场景化保险产品。同时,结合美的用户数据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整合售后服务与保险理赔,提升客户体验。
但朱俊生强调,产业股东带来业务协同机会的同时,也要求保险公司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机制。他指出,产业股东可能在投保、再保险或资金使用上产生利益冲突,需严格内控与监管披露。并且,产业股东获取的客户、员工或供应链数据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及监管要求,否则存在合规风险。此外,产业巨头可能对公司战略产生影响,需要确保董事会与管理层独立决策能力。
除此之外,杨帆还指出,要重点关注关联交易风险,建立严格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在公司治理方面,需平衡产业资本与保险专业经营的独立性。
保费跃升背后的盈利之困
再将目光放到三星财险身上,其早期作为韩资独资险企,面临与其他外资独资财险公司同样的问题,即规模小、利润薄、分支机构少。2015年至2021年,三星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一直停滞不前,分别为9.77亿元、9.74亿元、9.89亿元、9.92亿元、9.82亿元、10.12亿元、9.04亿元。
得益于外资险企多偏向以利润为导向的审慎经营理念,同期其净利润一直维持盈利状态,2015年—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0.08亿元、0.15亿元、0.52亿元、0.56亿元、0.65亿元、0.72亿元。
2022年8月,腾讯等五家公司入股后,三星财险也由韩资独资险企变身为中韩合资险企,其保费收入也在这之后实现了突破。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保费收入分别为8.99亿元、11亿元、21亿元,今年上半年为13亿元。但净利润仍然增长乏力,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0.87亿元、0.26亿元、0.12亿元。今年上半年为0.7亿元。
三星财险的保费规模小与其有限的分支机构不无关系。截至目前,该公司可展业的地区并不多,仅在上海、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江苏、广东7省市开展业务。“分支机构就是保险公司的腿,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保险公司能够走多远。”王国军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分支机构少影响公司业务拓展、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尤其是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分散保险公司聚拢的风险。
随着保险科技进入深水区,单一的技术赋能已不足以构建长期壁垒,而拥有深厚产业背景的战略股东则可能成为破局关键。三星财险在股东结构上的连续调整,反映出其试图在外资基因、互联网平台与产业资源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美的系的加入,无疑使其在健康医疗、物联网保险、企业风控等新兴赛道上更具想象空间。
未来,三星财险能否真正实现跨生态的数据打通、产品协同与服务创新,将考验这家险企的战略定力与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