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美的系’入主三星财险”的消息在保险圈掀起波澜。
当制造业巨头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美的控股”)通过多层股权结构间接叩响三星财险的大门,这场看似低调的股权变更背后,是简单的资本多元化,还是美的控股深耕十余年的金融版图“再聚焦”?而随着产业资本的涌入,保险价值链正迎来场景、数据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的新变量,同时也面临着治理协同与合规风控的多重考验。
美的曲线入局背后的考量
据三星财险公告,公司股东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宇星科技”)拟将其持有的全部三星财险股权,即占总股本11.5%的股份,转让给佛山市顺德区君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君兰酒店”),目前,该股权变动尚待监管批准。

若转让成功,君兰酒店将与曼巴特(张家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并列成为三星财险的第三大股东,而宇星科技则将退出股东行列,其余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天眼查显示,君兰酒店由美的集团大股东美的控股实际掌控。也就是说,若此次转让获监管批准,美的系将与曼巴特并列成为三星财险第三大股东,宇星科技则结束三年持股历程,正式退出。
“美的控股曲线入局背后更多体现合规、财务与战略的综合考虑,而非单纯追求控制权。”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指出:首先,保险公司股东涉及《保险法》《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等多项监管规定,直接投资可能触及股权集中度、股东资质或产业关联限制。通过多层级间接持股,可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实现投资目标;其次,通过非主业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有利于隔离经营风险,降低直接投资对美的控股主营业务现金流或财务结构的冲击;最后,间接持股结构便于未来调整股权比例或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而无需直接动用主业业务架构,增强投资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宇星科技的退出与“美的系”的入局,形成了鲜明的“一退一进”。
回溯2022年,宇星科技与腾讯等5家企业共同参与三星财险增资,推动其从外资独资转型为中外合资公司。彼时,宇星科技凭借环保领域的业务属性,曾试图与三星财险探索业务协同,但最终未能实现深度融合。如今“美的系”接盘,凭借制造业龙头的产业资源与金融布局经验,或将为三星财险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星财险的规模增长与盈利困境
事实上,在“美的系”入局之前,三星财险已在新股东的赋能下完成了一轮转型。2022年,腾讯以32%持股成为第二大股东后,三星财险的管理层与业务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2023年,腾讯高级顾问任汇川出任三星财险董事长,其拥有28年保险行业经验,为公司管理带来新思路;业务上,三星财险与腾讯展开深度合作,2024年向腾讯旗下微民保险代理支付的手续费及佣金达5455.41万元,较2023年的467.25万元大幅增长,同时围绕微信小店商户推出退货运费险及保费补贴服务。
从业绩数据看,2022-2024年,三星财险保险业务收入从8.99亿元增长至21.32亿元,三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3.35%,2025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进一步增至12.98亿元,同比增长24.32%。业务结构也彻底摆脱了对传统险种的依赖,2024年退货运费险以4.12亿元保费跃居第一大险种,2023年退货运费险保费仅54.76万元。2024年责任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同比增幅分别超3倍、200%、280%,而昔日主力险种企业财产险保费同比下滑10.2%,机动车辆保险退居第四位。
然而,规模增长的背后,是盈利能力的持续承压。2022-2024年,三星财险净利润从0.87亿元降至0.12亿元,尽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回升至0.69亿元,同比激增2353.07%,但短期反弹难以掩盖长期盈利模式的短板。有业内分析表示,这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流量与保险业务融合的普遍难题:互联网渠道虽能快速拉动保费规模,但较高的手续费成本、碎片化险种的精算难度,以及用户转化效率不足,导致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
“美的系”的入局,能否破解三星财险“规模与盈利”的平衡难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美的金融版图“缩水”后的再聚焦
作为家电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美的系”并非首次涉足金融业务。公开信息显示,美的控股已构建起涵盖消费金融、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在内的多元金融版图,此次“曲线”持股保险公司,也可为其在财险领域补上一块拼图。
记者梳理发现,“美的系”布局金融业的历史可追溯至2002年,彼时其联合多方发起设立金鹰基金,此后又涉足融资租赁、银行、支付等多个领域,高峰时期金融版图覆盖银行、证券、基金、小贷、保理等十余种业态。但2015年后,“美的系”开启战略收缩,陆续退出金鹰基金、皖江金融租赁、开源证券及多家村镇银行股权,仅保留核心资产:持股9.69%的顺德农商行(第一大股东)、持股22.65%的易方达基金(并列第一大股东),以及全资控制的支付、小贷、保理等10家产业金融公司。
此次曲线入股三星财险,可以看作“美的系”金融版图“收缩后再聚焦”的落子,这背后有何考量?有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龙头做保险,不是卖保单,而是把风险管理和资金运营做成产业链的一环”。
2024年,美的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上下游产业链中应收账款、存货、设备等资产规模庞大,可嵌入营业中断险、设备故障险、供应链信用险等产品,既能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又能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同时,美的的智能家居场景涵盖万亿级潜在可保资产(家电、楼宇、库存等),为家庭财险、产品质量保证险提供了天然场景入口。
朱俊生也表示,“美的系”与三星财险的潜在协同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员工福利与团体保险,美的庞大的员工群体可成为团体保险客户,为三星财险带来保费规模与产品创新机会;二是供应链金融与产业保险,结合美的产业链开发供应链责任险、设备保障险,提升产业风险管理能力;三是数据与服务整合,在合规前提下,通过美的的客户数据与渠道资源,提升保险服务效率与产品精准度。
产业资本涌入下的保险价值链重构与挑战
“美的系”入局三星财险,并非个例。2021年,宁德时代以9亿元入股中法人寿(现更名“小康人寿”),持股比例为30%;2023年,比亚迪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设立比亚迪财险,持股比例为100%。有业内分析指出,当产业资本携带场景、数据与资金涌入,正在重构保险价值链。在“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监管导向下,单纯依赖传统渠道的财险公司增长空间受限,而具备场景、数据与产业资源的险企,更能推动保险产品从“标准化”向“场景化”转型,契合消费者对个性化保障的需求。
具体来看,产业资本为保险业带来的价值重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场景赋能,将保险服务嵌入生产、销售、使用全生命周期,如美的的智能家居场景、比亚迪的汽车生态,解决了传统保险“场景割裂”的痛点;二是数据赋能,利用制造业积累的用户数据、设备数据,提升风险定价精度,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三是产业协同,通过保险产品优化产业链现金流,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保险+产业”的双向赋能。
但产业资本与保险业的融合并非易事,三星财险形成的“外资+互联网+产业”股东结构,虽具备资源互补优势,却也面临多重挑战。
从内部治理看,多方股东在战略目标上可能存在分歧——外资股东注重风险管理与长期盈利,互联网股东追求规模增长与流量转化,产业股东聚焦产业链协同,决策协调成本较高,需建立制度化沟通机制平衡各方利益;
从合规风险看,关联交易与数据合规是两大核心痛点,“美的系”与三星财险未来若在供应链保险、员工福利险等领域展开合作,需严格防范利益输送,同时确保客户、员工数据使用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要求;
从行业规律看,保险业务对精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极高,制造业龙头虽有产业优势,但需尊重保险行业逻辑,避免将保险异化为“融资工具”或“风险对冲工具”。
朱俊生强调,“外资+互联网+产业”共治模式在中国保险市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尤其适合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场景化创新,但必须配套完善的治理结构与合规体系。例如,需强化保险公司的独立决策能力,避免股东过度干预经营;建立严格的关联交易披露机制,接受监管与市场监督;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范合规风险。
未来,三星财险能否在“外资+互联网+产业”的股东结构下实现协同发展,“美的系”能否通过保险业务完善产业链风险管理,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