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间,金融街(000402.SZ)发布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5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49.2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8.81亿元,同比减亏56.02%。
从行业环境看,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筑底周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5%,销售额同比下降5.5%;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跌0.9%。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百亿房企销售签约额同比下降11.8%,行业整体承压明显。在此背景下,金融街实现亏损幅度收窄,凸显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经营韧性与风险抵御能力。
现金流安全构筑防线多维发力夯实经营底盘
报告期内,金融街将保障现金流安全作为核心经营任务,通过“销售去化提速+融资策略优化+资金管控精细化”三位一体策略筑牢资金安全防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16.06亿元,继续保持正向流入态势。
在销售去化端,公司紧扣市场动态与客户需求变化,优化销售管控模式,推动内外部销售团队形成合力。通过平衡整售与散售项目关系,制定适配市场的量价策略,上半年实现销售签约额47.6亿元,签约面积3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品贡献42.7亿元销售额(销售面积24.9万平方米),商务产品实现4.9亿元签约(销售面积7.6万平方米),京津冀区域以54.62%的销售占比成为核心支撑,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协同发力形成多元格局,有效促进“早回款、多回款”目标达成。
融资端持续深耕资源整合,系统梳理融资渠道,聚焦募集“期限合理、成本较低”的资金。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融资余额674.91亿元,融资成本区间控制在1.00%—3.80%,其中3年以上长期融资占比84.6%,债务结构与业务周期形成良好匹配,为经营稳定性提供坚实支撑。
资金管控层面执行精细化管理体系,公司严格落实工程款支出预算管理,严控非必要资金支出。通过建立现金流监控与调度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加强费用效果评价与管控,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同比下降19.46%,确保现金流净额持续为正,为业务稳健运转提供保障。
战略转型持续推进 “文旅+城更”培育增长新动能
在夯实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金融街加速推进战略转型,文旅与城市更新业务成为重要突破口。其中,文旅业务按“优化存量+精选增量”的总体策略稳步推进,现有项目运营成效显著。其中,慕田峪长城项目、遵化古泉小镇项目通过整体规划升级与内容体验提升,游客量和经营收益均创历史新高,形成了兼具品牌影响力与盈利能力的标杆项目;天津之心超高层观光项目顺利开业后,凭借独特的业态定位与场景打造,持续保持市场高度关注,成为区域文旅消费新热点。
城市更新业务则聚焦“轻资产运营为主、重资产合作为辅”的模式创新,优先盘活低效资产。报告期内,公司启动重庆九曲花街商业改造项目及苏州融悦湾人才公寓改造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提升资产价值。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公司注重探索业态多样性与运营内容升级,同时同步研究项目退出机制,着力形成投资闭环,为业务的可持续性与盈利性奠定基础。
未来,公司表示将进一步深化转型力度。文旅业务将持续挖掘现有项目的资源禀赋与内在价值,推进新业态、新内容、新活动落地,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扩大经营收益;城市更新业务则计划加大现有项目资产更新力度,积极拓展多元化合作渠道,强化资源整合与跨界运营能力,以项目为载体、以内容为平台寻找新盈利点,推动两大转型业务从“培育期”向“成长期”加速迈进。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金融街的战略布局深度契合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公司在核心城市布局的1161万平方米可结算建筑面积储备,为承接政策红利提供坚实基础;文旅业务的差异化运营与城市更新的模式创新,正顺应“高质量发展”与“城市更新机制”的政策导向;而持续优化的现金流管理和融资结构,更让公司在行业修复周期中具备了坚实的安全垫。
展望未来,随着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逐步确立,金融街凭借稳健的经营底盘、清晰的转型路径以及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的业务布局,有望在行业格局重塑过程中抢占先机,将战略转型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动能,在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业务的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