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下,新能源重卡的市场需求在2025年迎来了大爆发。
交强险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达13.78万辆,同比增长184%,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24.21%。其中,2025年9月新能源重卡市场销量达2.41万辆,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206%。而10月份受国庆中秋超长假期的影响,全国共新增新能源重卡1.71万辆,环比下降21%,同比仍然增长了153%。
“钢铁行业新能源重卡应用已度过最困难阶段,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日前,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支持的“绿色货运新路径:产业链协同与场景化减排方案”研讨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刘涛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
国泰海通研报预测,随着新能源重卡在经济性与环保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预计2026年渗透率将提升至35%,2027年有望突破50%。
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市场
从去年开始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整个新能源重卡市场持续增长。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在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的条目中,明确提出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对柴油货车等更新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到2025年底,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
2024年7月,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根据补贴办法,新能源重卡可获最高14万元补贴,国六重卡最高11万元补贴,补贴期限到2024年底。也是因此,2024年12月出现翘尾行情,新能源重卡销售1.52万辆,环比增长51%,同比增长146%。
2025年以来,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进一步将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扩大至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货车,具体标准同样按照新能源重卡最高14万元、国六重卡最高11万元。
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12个领域4600余个项目进行设备更新。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增加至2000亿元。优化所得税政策,对企业相关设备改造投入按10%抵免当年应纳税额。
在此背景下,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的电动化、绿色化均有显著推进,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新能源重卡市场表现格外亮眼,推动重卡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新能源重卡共销售8.27万辆,同比增长139.36%。而到2025年前,前7月各月的累计销售就达到了8.22万辆,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随之,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也不断攀升,9月单月渗透率高达28.9%,是目前年内的峰值。不过根据此前的经验,年底如出现翘尾行情,12月份或将再创新高。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TOP3企业徐工、三一、解放的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均超过2万辆,累计增长187%、168%和289%。
助力钢铁等行业运输清洁化
从各个应用场景看,短途重载运输是新能源重卡应用成效初显的场景。尤其是钢铁行业2025年已经纳入全国碳市场,对于运行过程中几乎无温室气体排放的新能源重卡的需求前所未有的提升了。
“在重工业企业环保标准被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电车的普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邯郸市占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占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鉴于政府对水泥厂、钢铁等重工业企业实施了严格的环保监管措施,明确要求运输车队必须达到既定的环保标准,作为直接运营车队的企业,为了稳固并深化与钢材企业等长期合作伙伴的关系,在挑选车型与电池时,会全面权衡运输路线特性与成本控制需求。目前,公司与武安钢铁厂合作的车队已基本完成了向电车的转型。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环境项目主管王悦指出,钢铁行业不仅具备规模化替代的巨大潜力,在技术适配性提升与经济性改善的双重驱动下,其转型经验更可复制推广至更多行业的短途重载场景。若能通过差异化的交通管理措施,如差异化总质量限值来缓解“亏吨”问题,电动重卡经济性还将迎来进一步的提升。
刘涛认为,在钢铁行业短途新能源重卡的应用方面,前期推广速度迅猛,大规模推广在国内基本无太大障碍。最大挑战在于向其他行业推广,关键在于解决非大型连续工业生产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问题,以及明确车队投资和运营主体。
而另一方面,市场容量更为广阔的中长途干线运输场景,如快递、中长途集装箱运输等仍是新能源重卡的“蓝海”,新能源渗透率仍然很低。上海启源芯动力营销总监盛辉认为,中长途电动重卡推广面临系统性挑战。车辆技术稳定性有待提升,补能网络建设成本高昂,高速服务区电力容量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规模化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少君也表示,中长途干线作为新兴业态,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策、技术、市场三方面共同发力。例如长途运输的定义、比例及市场规模需要明确,且不同区域、行业差异大,难以一刀切,需要创新性研究和设计支持。此外,大城市面临空气质量持续提升的压力,移动源深度治理需求迫切,但电动化转型中建站成本高,如北京、上海等地价昂贵,扩电容难度大,政策需在此方面寻求突破,降低服务费,减轻用户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