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4 18:47:10 股吧网页版
福特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整合渠道,江铃福特和长安福特将“一站式销售”
来源:澎湃新闻

K图 000550_0

K图 000625_0

  坊间传闻许久之后,福特渠道整合的消息终于落地。

  9月23日,福特中国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福特销售服务公司,负责福特品牌乘用车和皮卡车型在华的营销、销售和服务业务。该公司将在2025年10月1日正式运营。

  同日,江铃汽车发布公告,宣布对福特品牌乘用车及福特品牌皮卡产品的渠道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委托福特销售服务公司全面负责分销服务。

  此前,关于两大渠道整合的消息时有传出,但福特方面并未有过公开回应。其合资伙伴之一江铃汽车则曾对“长安福特并购江铃福特”等消息进行过辟谣。

  在业内看来,这是福特在华继续“瘦身”的战略延续。

  江铃福特和长安福特将“一站式销售”

  新的全资子公司负责乘用车和皮卡的营销、销售、服务,加之江铃公告委托福特销售服务公司全面负责分销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江铃福特和长安福特两大合资品牌的渠道完全合二为一。

  长安福特是福特在华最早布局乘用车领域的合资公司,其巅峰时期年销量达到百万辆级,曾是主流合资品牌中的重要一极;江铃与福特的合作始于商用车,2013年,江铃福特才推出首款乘用车,开启“商乘并举”,并倾向于硬派越野车型。

  福特提及,原独立运作的销售和服务渠道将升级为“统一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的“一站式销售和服务体验”。这无疑预示着未来这两大品牌将会被放到同一门店里进行销售、维保。

  对于这一重大战略调整,福特方面解释说,公司在充分聆听经销商和用户的反馈,并与在华合资合作伙伴形成共识,对销售和服务网络做出战略性创新,组建由福特全资的福特销售服务公司,打造一个统一的福特品牌销售和服务网络,推动福特品牌升级。

  “成立全资的福特销售服务公司,是福特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营销、销售和服务业务方面做出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福特中国及福特国际市场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胜波在新闻稿中表示。

  他认为,这一举措有望强化福特品牌形象,同时提升经销商盈利能力。

  长安系高管将肩负起这一渠道整合的重任。

  公告称,陈晓波将担任新公司总裁。在加入福特中国之前,陈晓波曾担任福特在华合资公司——长安福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营销中心总经理、长安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执行副总裁等多个重要营销和销售管理职位。此外,陈晓波还曾经在长安汽车、雷诺中国等公司担任高层管理岗位。

  有汽车流通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这种涉及三方的渠道整合并不常见,福特通过渠道整合能否扭转在华销量困局尚未可知,但在整合过程中对经销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其本次变革会面临的难点。

  福特去年在中国赚了钱,靠的正是“瘦身”

  渠道合二为一,其实依旧延续了福特近两年来大刀阔斧的瘦身战略。

  近两年,福特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去话语权和号召力。但其实靠着做减法,福特已经扭转了在中国市场持续亏损的困局。财报显示,其2024年在中国市场实现了44.09亿元的利润,这是福特近7年以来首次在华实现年度盈利,被戏称为“闷声发大财”。

  在吴胜波的带领下,福特在华战略近年来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幅削减业务,转为轻资产模式,推动福特中国出口并成为福特全球出口中心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福特中国的“瘦身”策略其实就是放弃市场份额换利润。

  长安汽车发布的产销公告显示,今年1-5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仅有7.6万辆,同比下滑16.43%,且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自6月起,长安汽车再未对长安福特的销量进行公告。

  新能源车转型过于缓慢也是福特一直面临的问题。

  财报显示,2024年福特在福特电动车业务(Ford Model e)上亏损了51亿美元,较前一年的47亿美元亏损进一步扩大。福特方面称,这主要是其在电动汽车产品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

  回看中国市场,福特电马等车型在中国可以说是毫无存在感,其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整体的新能源渗透率早已超过50%,并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演进,传统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还在遭受挤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