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推进新一轮产业转型的关键时点,贵阳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工投”)控股权正在完成一次结构性迁移:从市属体系迈向省级统筹体系。
根据贵阳工投近期发布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无偿划转资产的公告》,其原控股股东贵阳产业发展控股集团、贵阳市外贸发展集团、贵阳市矿产能源投资集团,已与贵州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贵州产发”)签署股权收购意向书,拟将不低于51%的贵阳工投股权出售给贵州产发。
交易完成后,贵阳工投的实际控制人将由贵阳市国资委变更为贵州省国资委。
与此同时,贵阳工投还将向贵阳市国资委、贵阳市财政局分别无偿划转多项非主业资产。
这意味着,贵阳工投将从市级产业投控平台“上升”纳入至省级产业链统筹体系,其背后折射的或是贵州产业资本治理模式的转变。
控股权“上移”+资产剥离“瘦身”
在上述公告中,贵阳工投将自身明确定位为“贵阳市现有工业投资管理聚集企业”。其具体职能包括承担产业投资、工业项目建设,参与贵阳工业园区、产业链项目、工业平台搭建,以及负责贵阳工业发展基金与产业导向投资。
据其官微,贵阳工投现有全资控股企业16家,参股企业11家,并持有6家上市公司股份,包括贵州轮胎、贵州燃气、贵州银行以及贵航股份等。
此次贵阳工投的控股权出售对象——贵州产发,于2024年3月成立,根据其控股股东黔晟国资官网的表述,贵州产发归属于类金融板块,注册资本金1000亿元,主要职能是“承接好‘四化’及生态环保、新动能等6只基金运营”,助力贵州省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意味着,控股权变更完成后,贵阳工投将从贵阳市属国企变为贵州省属产业平台的下属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整不仅涉及控股权变更,还伴随着一次覆盖17项资产的无偿划转。其中包括向贵阳市国资委无偿划转14项资产:贵阳市工商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晶茂壹等11家投资公司、贵阳产业融资担保公司30%股权以及贵阳市投资控股集团5.1%股权。
向贵阳市财政局无偿划转3项基金类资产,包括贵阳市工业发展基金12.98%的份额、星火现代服务业创投80%的份额以及贵阳创新天使基金90%的份额。
贵阳工投对这些资产的定位是:老旧国有企业待盘活资产、闲置土地资产、市级出资基金公司,及原股东贵阳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企业部分股权,不涉及贵阳工投主业资产。
简言之,通过控股权变更和资产剥离,贵阳工投实体平台被“瘦身”为一个更加聚焦工业投资的核心框架,主业资产和产业链资产被纳入到省级体系中进一步统筹。
产业链企业与资本格局同步“升格”
对于贵阳工投此次控股权变更的原因,上述公告称是:基于贵州省、贵阳市“十五五”发展规划,为再次提升贵州省现代化工业体系,聚焦贵州省、贵阳市工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链强链补链、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发展等方面布局。
资产剥离及股东变更后,贵阳工投能够“积极融入贵州产发产业投资发展布局,及时获取贵州省产业支持政策,并以轮胎及相关产业集群、铝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工业要素保障集群等板块为重点发展方向,深度融入贵州省产业发展”。
随着贵阳工投的控股权由市级国资体系变更至省级国资体系,其所持企业的“最终股东层级”也将相应上移。
工商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贵阳工投持有贵州轮胎21.91%的股权、贵州燃气18.97%的股权、贵航股份4.48%的股权以及贵阳银行4.21%的股权。
目前来看,贵阳工投控股权的变更,并不会改变相关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主体或股东结构的股权比例,但这一变更意味着这些上市公司的资本背景将从“市属”转为“省属”,未来在政策衔接、产业协同、资本资源获取方面或将获得更高层级支持。
在全国地方国资改革的进程中,部分省份也曾出现过产业链资产或市级产业基金向省级平台集中管理的案例,如安徽将市级产业基金纳入省级母基金体系、江苏推进省级与市级基金协同、云南与湖南在重点产业链上推动省级平台参与整合等。
但从公开信息看,这些动作多集中于基金层面或项目层面的上收协同。
相比之下,贵阳工投此次操作呈现出更完整的结构:既包含主体平台控股权整体上移省级,又涉及非主业资产的系统剥离,并实现主业板块与省级产业规划的全面对接,在公开案例中并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控股权的划归,将直接助力贵州产发的控股股东黔晟国资,实现年度绩效目标。根据此前的规划,到2025年末,黔晟国资公司将实现资产总额超1500亿元,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利润总额超20亿元。
而对于贵阳工投本身而言,根据公告,上述资产划转后,贵阳工投财务指标将较2024年末238.65亿元的净资产规模,减少58.56亿元;营业收入减少2.75亿元至155.2亿元;净利润则增加0.66亿元至6.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