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长安汽车正式发布全新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这不仅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自“新央企”身份确立以来的首次技术发布会,也标志着其在智能化战略上的全新起点。
“天枢智能”定位于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依托长安汽车在全球领先的安全体系建设和智能化技术优势,该品牌构建起“眼明—脑灵—腿快”的核心技术平台,重点覆盖智能驾驶辅助、智能座舱和智能底盘三大领域,旨在为行业树立智能出行的新安全标准。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在大会上指出,随着AI、大模型等新技术加速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对长安汽车而言,安全既是智能化的最高目标,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他强调:“长安汽车的智能化,只做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天枢智能”描绘出行新图景
在发布“天枢智能”品牌的原因上,朱华荣给出了清晰解释。他表示,随着汽车产业的演进,安全风险正在发生根本性转移:从过去以硬件为主的单点风险,逐渐演化为复杂的软件系统风险;风险维度也已从“车本身”延伸到“人车交互”的系统性挑战。由此,汽车安全范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被动安全”走向“主动智能安全”,从“应急保护”转向“超前预防”,从“孤立应对”升级为“系统防控”。
基于这一判断,“天枢智能”聚焦驾驶辅助、智能座舱和智能底盘三大领域,融合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等关键技术,意在构建全方位的智能安全解决方案。
在具体落地上,朱华荣透露,天枢智驾将在今年量产“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功能;到明年第三季度,长安将实现自研卫星架构激光雷达的量产。同时,作为天枢智能的首款搭载车型,长安启源A06也在大会现场迎来全球首秀。
长安的智能化布局不仅限于汽车。朱华荣介绍,公司正加速向未来产业拓展:2026年计划发布首款载人飞行汽车,2028年实现量产交付;同年量产下线人形汽车机器人,并在2030年后逐步延展至家庭服务机器人。除此之外,长安还将积极探索无人清扫车、无人农机、外骨骼等前沿领域,推动智能出行与智慧生活的全面融合。
在谈及企业战略目标时,朱华荣明确提出,到2030年,长安汽车将确保产销规模不低于400万辆,并力争达到5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将超过60%,海外市场占比超过30%。
为更直观展示天枢智能的能力和长安的创新成果,9月5日至8日,长安汽车包馆智博会N6场馆,携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等品牌集中亮相,带来包括阿维塔07、深蓝L06、长安启源A06在内的10款新车。1万平方米的N6馆内被打造为“天枢智能实验中心”,展出200余件创新展品;馆外2万平方米区域则设置了“天枢智能演示区”和“低空飞行演示区”,现场演示爆胎稳行、沙地脱困、钟摆泊车等极端工况下的智能安全能力,并带来飞行汽车与飞行背包表演,全面展现未来出行的想象力与技术实力。
研发投入与战略升级并行
自2021年以来,长安汽车已连续举办五届科技生态大会。经过2.4万名工程研发人员五年的系统研发与技术沉淀,今年长安正式推出全新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这一成果不仅是长安智能化战略的集中体现,更是其作为“新央企”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肩负更高使命的回应。
长安汽车方面表示,安全不仅是智能化技术发展的目标和底线,更是央企的责任担当。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演进,安全风险正在经历深刻转变:从以硬件为主的单点风险,逐渐转向复杂的软件系统风险;从聚焦“车本身”,扩展至“人车交互”的系统性挑战。在41年的造车历程中,长安始终把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也因此在行业内确立了“造车国家队”的形象。
这种长期坚守推动了长安安全理念的持续延展。从最初的物理防护,逐步拓展到涵盖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和隐私安全的“泛安全”体系。这一理念已全面融入智能化技术开发,并推动技术实现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的全链路升级,最终孕育出“天枢智能”。
与其他车企相比,“天枢智能”的最大差异化优势仍在于安全。长安提出“主动智能安全,走一步看十步”的原则,以“零事故、零伤亡”为终极目标,构建起“眼明—脑灵—腿快”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旨在树立智能安全新标杆。
这一体系背后,是长安汽车多年积累的全球领先技术基座:世界一流的SDA中央环网架构、全球最严苛的CA-ITVS新汽车验证体系,以及全国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全球化人才梯队和广域协同研发能力,长安已跻身智能化安全领域的前列。
研发投入也为这一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长安汽车日前披露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32.84亿元,同比增长12.76%,研发强度占营收比重达4.5%。这表明其“以研发驱动未来”的战略导向愈加明确。
朱华荣日前表示,集团计划未来十年在新汽车领域累计投入2000亿元,同时扩充1万人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将技术探索转化为量产成果,持续增强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