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初,深蓝汽车原CEO邓承浩转任董事长,荣耀前中国区首席营销官姜海荣接棒深蓝汽车CEO。
这一调整,被外界视为深蓝力图破解发展困局的重要举措。回溯邓承浩主导深蓝的数年历程,其“热衷定目标却鲜有兑现”的管理风格,一度被业内调侃为“深蓝式画饼”。
“爱放卫星”
作为深蓝汽车之前的核心操盘者,邓承浩向来擅长提出宏大目标。
2024年初,邓承浩对外宣布深蓝的当年销量目标为“国内28万辆、全球45万辆”。彼时,其信心满满地表示“深蓝将借此迈入新能源主流阵营”。
2024年销售数据出炉后,深蓝国内仅完成24.39万辆销量,未实现既定目标;全球销量更与45万辆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连半数都未达成,所谓“主流阵营”的愿景也随之落空。
即便2024年度目标并未达成,邓承浩对单一车型的预期依旧相对“乐观”。2024年3月深蓝G318首秀时,明确计划6月开启量产交付,月销量目标锁定1万辆。
但G318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2024年7月达到2483辆的月销峰值后,便陷入断崖式下滑,多数月份销量在1000辆左右徘徊。太平洋汽车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深蓝G318在8月仅售出874辆,“月销1万辆”目标沦为业内笑谈。
尽管中短期目标屡屡落空,邓承浩执着于“放卫星”习惯未改。
2025年5月,深蓝品牌之夜上,时任CEO的邓承浩正式发布“智领2030”全球战略,当着全场观众的面宣布,到2030年深蓝将实现全球销量20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占比35%,还计划累计推出30款新车型。
需知道,2024年整个长安汽车集团(集合合资、自主全体系能力)销量也仅270万辆。作为长安旗下子品牌,深蓝仅凭自身之力想要在6年内达到200万辆销量,邓承浩的目标很远大。
承诺成空
深蓝汽车的信任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2025年5月,深蓝汽车推出战略旗舰车型S09,邓承浩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年保价”,称6月30日前锁单用户,车辆价格将保障至2026年6月30日,覆盖官方指导价下调、现金促销等情形。这一承诺,曾让众多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但短短4个月后的9月8日,姜海荣履新后的首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深蓝推出S09超长续航超充版,虽然售价仍维持23.99万元起,却升级了更大容量的电池并提升了充电速度,堪称“加量不加价”。
这一做法被深蓝车主认为是变相降价,直接违背了此前的“一年保价”承诺,损害了首批车主权益。
事实上,这并非深蓝首次“背刺”用户。2023年长安汽车启动“百亿惠民购车季”,首款车型SL03上市后,至高降价4.2 万元。深蓝S07上市仅7个月即推出新款,且新增自研智驾系统并降价5000 元;随后2024款深蓝S07降价3万元清库存,部分车主提车不到4个月即遭遇新车大降价,引发老车主抗议;G318 车型上市时宣称“永不降价”,结果不到一年就加入降价阵营。
频繁的价格波动与保价承诺的失效,逐渐瓦解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根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深蓝敬而远之。
相互分流
作为主打“年轻化”的汽车品牌,深蓝自诞生起就将年轻消费群体视为核心目标客群,却屡屡因争议性营销操作引发质疑,让“年轻人的第一个教训”成为品牌难以摆脱的负面标签。
2025年4月S09上市前,深蓝投放的电梯广告用“无需多问、空间全面越界,无需多理、智能超乎所想”的双关语“阴阳”竞争对手问界、理想(02015),让外界觉得其品牌营销“小家子气”。
此外,为推广销量惨淡的硬派越野车型G318,深蓝还推出“员工购买可离职两个月游玩”的奇葩政策,被外界质疑是“变相裁员”。更早前,品牌曾宣传“97名员工卖房创业”故事,因脱离普通年轻人的现实处境,一度引发外界对深蓝“贷款上班”的群嘲,进一步拉低了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好感度。
而真正让深蓝口碑跌至谷底的,是2025年5月27日爆发的“车机广告门”。当天,几十万名深蓝车主启动车辆时,均出现了车机显示屏的广告弹窗,内容为S09车型的专属购车券,关闭按钮则被设计成不显眼的灰色小字,平均需要8秒才能关闭,部分弹窗甚至遮挡了导航路线与360°影像,被指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深蓝此前“以量取胜”的“超生式”造车策略,也未起到明显效果。为抢占细分市场,深蓝仅用三年左右时间就发布了6款车型,平均每6个月推出一款新车,研发与上市速度堪称行业罕见,但“多车型”并未带来预期中的销量增长。
由于车型多集中在15万-20万元市场区间,深蓝各车型定位重叠、价格接近且外观设计高度相似,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消费者选购时往往陷入“选择困难”,最终各车型销量相互分流。不少车型上市仅三年就沦为边缘产品,销量惨淡到几乎被市场遗忘,研发与生产投入难以收回成本。
以首款车型SL03为例,2022年7月上市后,凭借“无边界”前脸设计与溜背式轿跑造型,该车型一度在同质化市场中脱颖而出,上市首月订单突破1.5万辆,当年底实现月销1万辆,被视为“新能源黑马”。
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深蓝未能及时对SL03进行产品迭代与服务优化,加上后续频繁降价消耗信任,仅一年后,SL03在同级产品中从“明星车型”沦为“ 边缘车型”。
新品竞争力不足让深蓝销量疲软,财务状况也随之恶化。长安汽车(000625)2024年财报显示,深蓝当年营收372.25亿元,净亏损却高达15.72亿元,是长安旗下仅次于高端品牌阿维塔的第二大亏损来源。阿维塔因价格定位高、研发投入大,亏损尚有一定合理性;而深蓝作为主打10万-15万元主流家用车市场的“走量”品牌,本应像长安福特一样成为集团“利润奶牛”,却沦为“亏损大户”,与预期严重不符。
作为长安汽车旗下唯一净资产为负的子公司,深蓝若非依靠长安持续 “输血”,其当下困境难以想象。
三大考验
姜海荣的到来,被外界视为深蓝扭转困局的重要希望。这位在华为、荣耀拥有近20年行业经验的老将,曾主导荣耀“面向年轻人”“互联网化”的品牌基因塑造,成功推动多代荣耀数字系列产品热卖,在年轻化品牌营销与产品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面对深陷信任危机和持续亏损的深蓝,姜海荣面临的挑战远超“复制荣耀的成功”。媒体沟通会上,姜海荣曾谦逊表示“我是个新兵,要保持谦卑心态”,并当场立下“如果今天我说的话我没有兑现,你们可以骂我”的誓言,而现实留给这位“新兵”的时间并不多,销量冲刺、口碑修复、盈利改善三大核心考验,已同时摆在他的面前。
从销量来看,当前深蓝已将2025年目标下调至36万辆,但1-8月仅完成19.86万辆,剩余4个月需完成近16万辆销售任务,月均销量需达到4万辆。而从今年实际销售情况看,深蓝月均销量仅2.5万辆,要实现4万辆月销目标,需在现有基础上提升60%,难度极大。
姜海荣上任后,深蓝通过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S07、S09超充版、L06等多款新品,试图通过“密集上新”来刺激销量。但消费者更关心“是否会被背刺”“保价承诺能否兑现”,而非单纯的产品参数,新品的技术亮点难以转化为实际订单,销量冲刺面临巨大压力。
比销量更紧迫的是口碑修复。深蓝“背刺老车主”和“营销翻车”的负面印象已深入人心,要扭转这一局面,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难以见成效,需要姜海荣团队付出持续努力。
盈利改善则是深蓝生存的根本。长安汽车为其持续“输血”终非长久之计。
姜海荣上任后的首秀,展现了深蓝在产品端的“硬实力”,但市场关注点仍集中在“信任”与“口碑”上,这意味着即便产品有技术优势,若不能解决信任问题,深蓝破局仍难。
姜海荣需从根源上摒弃争议性营销手段,告别“碰瓷对手”“奇葩噱头”等低级操作,用真诚、专业的品牌形象重新赢得消费者认可。对深蓝而言,未来,姜海荣能否凭借其品牌营销经验,为深蓝注入新的活力,带领品牌走出困境,当前最需要的不是新“宏伟目标”,而是脚踏实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