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启航,国际化人才便成为串联经贸往来、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纽带。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勇担“职教头雁”重任,牵头成立西部职教联合体。通过构建“四环四驱”国际办学模式、开发数字仿真工程环境、深化产教融合等创新举措,深度对接中亚地区发展需求,以“职教出海”破解跨国人才难题,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赋能陆海新通道沿线产业协同发展注入了持续而强劲的教育动能。
四环四驱:构建跨国人才培养创新体系
面对中亚地区“职业教育体系滞后、双语师资匮乏、实训设备短缺”三大问题,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联合重庆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共同构建起“四环四驱”国际办学体系,为跨国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四环”筑牢办学根基,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职教理念方面,秉承“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项目主体方面,由国际学生、双语双师、保障团队、中国学生共同组成多元化参与主体;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定制开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技能课程;产教联动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四驱”激发发展动能,提升跨国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内循环+新升级”的动态优化机制,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走出去”即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引进来”即引进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内职业教育水平;“内循环”即构建多方教育资源循环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新升级”即不断优化和创新跨国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新时代跨国人才需求。
技术赋能:数字技术打通跨国实训壁垒
跨国实训一直是职业教育出海的难点——海外学员难以接触国内先进设备,实操教学受限。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开发虚拟仿真工程环境,依托AR/VR技术为跨国实操教学开辟新路径。通过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训环境,让海外学员无需跨越国界就能沉浸式接触中国全新汽车技术与设备,有效解决了跨国实操教学难题,显著提升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目前,学校已组建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团队。其中,46名教师拥有海外研修经历、17人取得“国际中文教师”资格;建成的“中文+汽车技能”国际资源库,涵盖中、英、泰、俄4个语种,开发《电动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34门精品国际课程,其中1门课程获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国际化微课大赛一等奖,多门课程被中国职教学会评为示范课程。上线学堂在线等国际平台,累计海外浏览量超过44596人次。学校的国际教学辐射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产教融合:实现“育人”与“兴业”双向赋能
联合体秉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理念,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丝绸之路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阿拉木图多学科学院开展合作,四方共建“重电—长安汽车哈萨克斯坦培训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直接嵌入企业海外发展链条。
依托重庆市内陆教育开放高地建设项目《渝车出海——哈萨克斯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坊》及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职教出海背景下智能制造“中文工坊”的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成果,先后选派18名国际讲师随长安汽车赴哈萨克斯坦基地开展海外培训服务,承接了国家相关部门教育援外项目、教育部汉语桥线上体验团组项目、重庆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等,累计培训4487人次,培养海外技师163名。通过“中文+汽车技能”培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长安汽车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被获评为“长安汽车首届海外经销商服务技能大赛优秀协办单位”。
从牵头组建西部职教联合体、打造“四环四驱”国际办学模式,到以数字技术与产教融合破解跨国人才难题,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用实践书写了中国职教出海的“中亚样板”。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将不断深化与中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职教合作关系,持续优化跨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措并举齐发力,努力成为跨国人才培养的领跑者与示范者,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新时代职教出海的征程上谱写更加绚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