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上市以来首次拟进行中期分红。(这一计划)不仅是体现公司经营信心,也是响应‘国九条’关于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政策号召,提高对股东回报的频次,使股东能更及时地分享企业成长红利。”8月27日,中信特钢(000708.SZ)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2025年中报披露工作已接近尾声,A股上市公司中期分红情况随之出炉。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下午4点,披露中期分红计划的上市公司已达到731家,同比增加240家,合计现金分红高达3792.8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876.88亿元。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是近10年来首次计划发放中期“现金红包”。
对此变化,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近年来,监管层持续鼓励企业加大分红力度和增加分红频次的制度环境正不断优化,上市公司主动分红意愿也不断增强。同时,今年不少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回暖,整体盈利能力稳步回升,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为中期分红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此外,近年来股东的回报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从对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影响看,若中期分红实现常态化,将持续改善过去资本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推动“长钱”入市,还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价值投资环境,稳定投资者信心。
新增240余家上市公司拟分红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下午4点,披露中期分红计划的上市公司已达到731家,合计现金分红高达3792.88亿元。2024年同期(截至2024年8月29日数据)披露中期分红预案的上市公司为491家,合计2916亿元。这意味着,今年拟进行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同比增加了240家,同时“现金红包”规模也增加了876.88亿元。
以今年中期拟现金分红总额最高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为例,有17家的分红总额高于上年同期。另有5家相较去年新增了中期分红计划(即去年没有实施中期分红),其中如牧原股份、海康威视、海尔智家等均为上市以来首次计划进行中期分红。
根据牧原股份的半年度分红计划,其将每10股派发9.32元(含税),合计派现50亿元左右,占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47.5%。这不仅是牧原股份首次进行中期分红,这一现金分红比例也创下近年新高。
Wind数据显示,2014年牧原股份上市以来,已累计现金分红13次,累计现金分红265.76亿元,上市以来的平均分红率为31.61%,派息融资比为95.51%。
海康威视目前披露的半年度分红提议则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元(含税),分红总额约36.93亿元。这也是海康威视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度推出中期分红计划。
Wind数据显示,海康威视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17次,累计现金分红685.29亿元,上市以来的平均分红率为51.01%,派息融资比达到2015.56%。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公告显示,海康威视披露的今年中期分红计划是董事长胡扬忠的提议。他表示,分红是“为切实回报广大投资者,与全体股东共享公司经营成果,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股东收益和投资价值,增强股东获得感,提振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7日收盘,自2015年以来,首次计划进行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已超过281家(包括201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
政策引导、盈利改善、股东回报意识提升
“今年中期分红预案数量激增是政策引导、盈利改善与股东回报意识升级的多重结果。”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分析认为。
在他看来,2025年上半年A股整体盈利复苏,沪深300净利润同比增长18%,企业现金流充裕,为分红打下基础。在政策层面,证监会近年持续强化分红监管,明确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中期分红,部分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从市场逻辑角度出发,投资者对“价值投资”与“股东回报”的关注度提升,尤其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分红成为衡量公司治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此外,行业分化加剧,头部企业通过分红巩固市场信心。比如,部分“近十年首次分红”的公司多属周期性行业,受益于价格周期上行,主动释放利润以优化估值。
融智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兼高级研究员包金刚进一步表示,当前监管层已将“是否分红、分红多少”从上市公司自选动作,变为评价其治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直接抬升了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意愿。与此同时,企业现金流与盈利质量同步改善也是上市公司慷慨分红的前提。2025年上半年,已披露半年报的3066家公司中,1685家净利润同比增长。龙头企业如中国中车归母净利同比增长72%,宁德时代、牧原股份等经营性现金流充沛,有能力在保障再投资需求的同时提高分红比例。此外,投资者结构变化也带来了“分红溢价”。即,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养老金、银行理财等长期资金对“稳定收益资产”需求激增。中期分红提供了比年度分红更早的现金回流,显著提升了相关个股对配置型资金的吸引力,并推升其估值溢价。
一位市场人士也告诉记者,近年来A股的分红环境不断改善,“尤其是自2024年以来,新‘国九条’和分红新规落地实施,市场迎来了‘分红大年’。价值投资优势凸显,红利策略受到市场追捧,这都与上市公司提升股东回报息息相关”。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3755家沪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金额约2.4万亿元,分红规模再创新高,并且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实施中期分红的公司数量从2020年的15家增长至2024年的111家。并且有105家科创板公司在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中明确表态要研究一年多次分红、年中分红或春节前预分红。
为市场注入“稳定器”
田利辉认为,对市场而言,中期分红常态化将增强A股“投资属性”,吸引长期资金配置,缓解“重融资轻回报”痼疾。站在企业的角度,分红可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减少“高留存低效率”问题,同时传递盈利可持续性的积极信号。
“对投资者来说,3700多亿元的中期分红规模,相当于为市场注入‘稳定器’,尤其对偏好股息率的机构投资者形成吸引力。”田利辉表示。
包金刚就其观察更进一步表示,在分红频率提高、分红规模扩大的新常态下,A股价值投资环境正在发生“范式转换”。“制度土壤方面,‘持续稳定分红’从倡导变为硬性约束,叠加减持新规、市值管理指引,劣质公司壳价值快速归零,优质蓝筹获得估值溢价。在低利率时代,居民储蓄存款正在寻求高股息资产配置标的,而且保险、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配置权益比例仍低,政策明确鼓励其增配红利资产。上述因素共同推动了价值投资环境的‘范式转换’。”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存款总额已突破140万亿元,同比增长8.7%。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也表示,随着A股投资者结构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长期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入市,这些长期投资者和机构者更注重上市公司分红能力和稳定性,对分红指标的关注度和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投资偏好的转变也令上市公司转变分红策略。
“当前,A股的价值投资环境正在持续改善。一方面,包括‘国九条’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从分红、扶优限劣、长钱引导入市等多个方面入手,为价值投资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过去传统分红‘主力军’多是在主板市场,新兴中小规模的上市公司过去的分红意愿并不强烈。随着投资者对分红指标越来越重视,不同成长阶段的公司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分红政策,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分红家数与金额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这为A股整体价值投资环节提供了更多的标的选择。”宝晓辉表示。
不过,田利辉也提示过度分红的风险。“如果部分上市公司为短期市值管理目的而‘突击分红’,可能会掩盖其经营质量恶化的真相。而且,过度分红可能会削弱企业再投资能力,企业需平衡分红与研发、扩张的长期需求。”他建议,监管层或可进一步细化分红指引,鼓励“真分红”而非“数字游戏”,推动A股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回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