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5 22:15:00 股吧网页版
连亏4年债务压顶,锦龙股份豪赌算力:卖券商“回血”22亿元计划收购深圳本贸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胡梦然



K图 000712_0

  接连寻求出售中山证券、东莞证券两家券商股权的锦龙股份(000712.SZ),正将回笼资金转向算力业务。

  7月23日,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购买深圳本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本贸”)29.31%股权,加快推进公司业务转型,从而为公司向实体经济转型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持续的亏损及债务压力,从2023年起,锦龙股份便先后计划将支撑公司主业的两大券商股权出售。而此次收购的资金底气则来自7月初落袋为安的22.71亿东莞证券股权转让款。

  从券商主业向算力转型,锦龙股份胜算几何?

  转型算力胜算几何?

  公告显示,深圳本贸成立于1997年,专注于智算中心和算力服务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上下游服务,业务涵盖智算中心规划建设、投资运营及其产业链延伸。财务方面,截至2024年末,深圳本贸总资产达19.78亿元,净资产4.85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69亿元,净利润5362.47万元。

  根据公开信息,锦龙股份从去年就开始转型算力业务。2024年6月,锦龙股份公告表示,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以及广东省打造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和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的规划,同时为推动公司业务逐步转型,公司计划与广州赛富建鑫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设智算中心。锦龙股份作为上述智算中心的主要投资方和战略合作方,计划总投资不超过10亿元,规划建设成两个各125台8卡服务器算力集群,项目分为三期,由三方合资成立的项目公司投资运营。但至今上述建设智算中心的项目仍未有新进展披露。

  高级工程师、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锦龙股份此次收购计划一是基于业务转型需求:锦龙股份连续四年亏损,券商主业发展受阻,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收购本贸科技股份,有助于其向算力领域转型,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拓展新质生产力,摆脱对传统券商业务的依赖,提升未来的营收和盈利能力;二是顺应行业趋势:当前,国产算力正处于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市场需求爆发、技术创新突破、业绩开始兑现四重共振的关键节点。锦龙股份收购本贸科技,是顺应算力行业快速发展趋势的举措,有望分享行业增长带来的红利。

  但同时他也指出,目前算力市场其实是超前建设,大量算力闲置。一些地方面临的是有算力没场景的情况,作为新企业贸然进入确实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连续四年亏损、债务压顶,锦龙已没有“慢慢转型”的奢侈。此时收购本贸科技29%股权,最核心的动机是“卡位”算力赛道,用一次性股权切入换取一张未来三到五年仍可上桌的门票——算力即生产力,早一天布局,就多一分估值弹性,比守着亏损的券商牌照更容易向债权人和资本市场交代。

  连亏4年债务压顶

  翻阅锦龙股份历年财报,公司已经连续四年亏损。

  2021年至2024年,锦龙股份分别亏损1.31亿元、3.92亿元、3.84亿元、0.89亿元。此外,锦龙股份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4.86%、77.66%、77.17%、81.09%。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的逾期未偿债务已超过7亿元。今年5月,锦龙股份又申请将即将到期的10亿元银行借款展期3个月。

  锦龙股份曾分别持有中山证券67.78%、东莞证券40%的股份,该两家券商也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23年11月及2024年6月,锦龙股份分别启动这两家券商的股权出售计划,但过程并不顺利。今年5月,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为了防止出售中山证券股权后,该公司可能出现主要资产为现金,或者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决定终止转让中山证券股权。而直至今年7月1日,锦龙股份所持有的东莞证券20%股权才最终完成交割,22.71亿元股权转让款落袋为安。

  今年上半年,得益于转让东莞证券股权带来的资金,锦龙股份业绩才扭亏为盈,预计实现净利润1.05亿元至1.53亿元。

  “锦龙股份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9亿元,且此前多次尝试出售券商资产缓解债务压力,说明其财务状况较为严峻。”对此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平台分会副会长高泽龙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收购本贸科技29.31%股份需要动用大量现金或增加负债,从其目前的财务状况来看,财务空间相对有限。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现金储备、可变现资产、融资能力等因素来评估是否有足够资金完成收购。如果采用现金收购方式,将直接减少公司的现金储备,可能导致公司日常运营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若通过增加负债进行收购,将增加公司的利息支出和还款压力,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紧张局面。如果公司未来不能通过新业务提升盈利能力,按时偿还债务,可能面临债务违约风险,对公司的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