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叶子申记者俞立严)11月25日15时,随着“爱达·地中海”号邮轮缓缓驶离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厦门国际邮轮母港2025年邮轮航季由此画上圆满句号。“根据厦门国际邮轮母港2026年的泊位预定情况,明年全年邮轮接待总数预计将稳步增长。”厦门象屿国际邮轮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石金山表示。
今年以来,我国邮轮经济持续升温。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及亚洲邮轮经济景气指数分别达到102.28和102.34,均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之上。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邮轮经济升温本质是消费结构升级与供给侧提质共振的体现,反映出居民从基础观光向高端休闲转型,以及我国海洋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
“增长态势超出预期”
厦门邮轮母港是全国四大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待邮轮。据厦门邮轮港海关统计,今年全年共监管出入境邮轮77航次,服务保障出入境旅客12.3万人次、监管国际邮轮供退物料369批次,同比分别增长129%、82.7%、57.7%。
“这样的增长态势超出预期,今年多家国际邮轮公司都增加了厦门航线的部署频率,充分说明厦门作为区域邮轮枢纽的吸引力正在持续释放。”厦门邮轮港海关副关长秦浩告诉记者。
放眼全国,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炜航在日前举办的2025上海邮轮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邮轮产业累计接待旅客204.72万人次,同比增长28%。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及亚洲邮轮经济景气指数分别为102.28和102.34,均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之上。
上市公司凯撒旅业董事长迟永杰表示,公司在邮轮包船运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凯撒旅业独家包船运营的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青岛首航。凯撒旅业旗下凯撒邮轮正致力于构建一个联动青岛、天津、厦门与海南的布局网络,撬动更大市场。
凯撒旅业子公司凯撒海湾目的地(山东)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有关人士此前在“向海而歌”青岛邮轮旅游推介会上表示,公司2025年累计服务邮轮5个航次,“蓝梦之歌”730航次席位提前半月售罄,未来将积极推进2026年春季整包船合作。
外资邮轮也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错成绩。据皇家加勒比财报,今年三季度公司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载客率达到112%,运力同比增长2.9%,宾客数量同比增长7%。
从消费端来看,据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邮轮产品预订量同比大涨超60%,其中海外长线邮轮产品表现尤为亮眼,预订量同比增长120%。
加快挖掘“蓝色消费”新场景
邮轮产业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能有效带动高端制造、交通运输、旅游商贸等数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沿海各地正在通过多种举措,加快挖掘“蓝色消费”新场景。
“我们正积极拓展‘邮轮+目的地’旅游产品,打造更多像‘邮轮+闽南文化体验’这样的特色线路。”石金山告诉记者。
区域联动成为推动邮轮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今年6月,上海倡议天津、深圳、青岛、大连、厦门、广州等9座城市建立“邮轮+消费城市联盟”,推动“邮轮+”业态创新。
《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25)》提出,船岸联动消费模式成为邮轮经济新引擎,2025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千亿元。上海北外滩通过“邮轮+剧场+购物”联票,游客二次消费增长22%;天津港推出“保税供船”新模式,供应链成本降低25%。这一模式整合港口、商圈、文化资源,实现“流量”变“留量”。
业内预测,203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重要的邮轮市场,游客量预计达1000万人次;到2035年,我国邮轮产业经济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
不过,尽管市场回暖,但詹军豪认为,该行业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供应链瓶颈,如邮轮物资补给环节存在制度短板,需完善国际靠港补给规定;二是人才缺口,高端运营、技术研发等核心岗位依赖进口,本土化培养体系尚未健全;三是市场认知度不足,消费者对邮轮旅游的复购率较低,需通过创新产品(如深度游、主题航线)和精准营销提升吸引力。此外,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本土品牌在运营效率、服务标准等方面仍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