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商用车市场的颓势仍历历在目,但短短半年后,“止跌回升”的大戏就已上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7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8万辆和3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4.1%。1—7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9.7万辆和24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和3.9%。从细分市场来看,从今年4月至7月,重卡行业实现“四连增”,同比分别增长6.52%、13.59%、37.14%和42%。
主流商用车企的销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从1—7月的销量数据来看,销量排行前十企业中有7家企业销量同比实现正增长,其中北汽福田、中国重汽、江铃汽车、陕汽和长城汽车销量增幅均高于大盘。
从低迷到集体上扬,2025年商用车行业的销量增长动力何在?就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以一汽解放、北汽福田、北汽重卡为代表的多家商用车企业,探寻增长路径。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增长背后有多个因素共同驱动。“首先,今年国家在支持商用车发展的政策层面加力扩围,‘两新’政策将‘国四’车辆、天然气车以及老旧营运货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刺激了市场的增长。其次,新能源汽车在商用车领域的渗透率正在快速上升,也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出口也为商用车行业带来增量。中汽协数据显示,7月商用车出口7.6万辆,同比增长8%。1—7月商用车出口57.7万辆,同比增长10.2%。
“毫无疑问,新能源、全球化已成为我国商用车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在2025中国国际商用车展(CCVS)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开拓海外市场,将为我国商用车企业带来销量和利润的增长空间,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利润下滑的困难局面。
标普全球汽车负责中重型商用车预测研究的分析师刘芳池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动新能源在中重卡领域的应用,并给予全方位政策层面的支持,政策杠杆也在加速行业绿色转型。
出口为销量增长撕开一道口子
在国内市场“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出海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必选项,商用车企也不例外。
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7月,商用车出口7.6万辆,同比增长8%。 1—7月,商用车出口57.7万辆,同比增长10.2%。
今年商用车出海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从此前单纯的贸易模式走向深耕,转向属地化运营。在此背景下,今年多个商用车企在海外市场斩获颇丰。
6月,北汽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北汽福田党委书记、董事长常瑞率队,北汽福田于沙特首都利雅得成功推动两项重磅合作:与沙特政府及企业签署属地化工厂建设备忘录,并向沙特客户集中交付1000辆校车。据悉,北汽福田计划在沙特阿拉伯建设商用车KD(即散件组装)制造工厂,该工厂将主要生产重型卡车、轻型卡车和公共汽车。与此同时,上半年,在金砖国家深化产业协作的框架下,中国商用车首个海外本土化基地——北汽福田巴西工厂正式投产运营。巴西工厂是北汽福田深耕拉美市场的“桥头堡”。在产能规划方面,该工厂第一阶段产能预计为3000辆,第二阶段为10000辆,首台车辆下线即实现了20%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团队超过80%的员工为本地工人。
“在‘全面国际化’战略的指引下,北汽福田海外团队于2024年6月启动服务合同业务攻坚,仅用8个月时间就已完成全链条能力构建,成为中国商用车企业属地化服务的一个成功样本。”北汽福田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海外市场,北汽福田通过组建专业团队、联合法务财务确立属地化运营模式,团队不仅完成人员招聘与流程设计,还编制了覆盖重卡、中卡、轻卡全产品线的协议矩阵。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北汽福田海外业务已经完成从“产品输出”向“服务生态输出”的转型。
北汽福田在海外市场的一系列动作并非行业孤例。记者了解到,一汽解放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在加速,上半年一汽解放在东南亚、西亚、西北非等7个大区的销量大幅增长61%。为在海外市场实现进一步的拓展,一汽解放拟于下半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设立海外全资子公司。
“目前,相关方案已提交国资委审批。截至当前,已有4家子公司获批,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部分子公司的落地。”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胜近期在一汽解放2025年年中媒体交流会上告诉记者,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贸易模式上,应在本地进行投资,先成立子公司,再推进本地化制造。
“作为央企,同时申请在海外成立8家子公司虽具挑战,但为赢得未来发展的空间必须同步发力。相比部分商用车企,一汽解放在出口市场的布局相对来说晚了一步,我们目前处于追赶的状态,因此就不能一个一个地去推进,要同步发力。我们会把大量优秀人才送到海外市场一线,以全力拓展海外市场。”李胜说道。据悉,一汽解放目前已在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建设了研发中心,未来要在更多的国家去建工厂,完全实现本地化运营。
除了上述两家企业外,中国重汽、东风汽车、陕汽等商用车企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多位业内受访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商用车在海外市场拥有的优势是性价比高、质量可靠。
新能源商用车“蛋糕”变大
这两年,新能源转型是许多商用车企打破增长瓶颈的关键举措。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的增长拉高了商用车行业整体的销量表现。
中汽协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为6.2万辆,同比增长77.8%。1—7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为41.3万辆,同比增长58.1%。7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占商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26.8%。1—7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占商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22.3%,而在去年同期市占率仅为17%。
在企业层面,记者了解到,1—7月北汽福田新能源重卡销量超1.1万辆,同比增长约262%。上半年,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到1.66万辆,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中国重汽上半年累计销售各类新能源重卡0.94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21%。
新能源商用车增长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徐长明分析称,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补贴政策的刺激,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两新”政策均向新能源倾斜。二是电池成本的降低,电池成本的下降带动了新能源商用车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新能源商用车与油车的价差大幅缩小,购买经济性大幅提升。同时,“无动力车身+电池银行”等新型商业模式显著降低了用户前期的资金压力,满足了实力弱的企业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化率的提升。三是运输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在目前新能源商用车的价格体系下,电动车比油车的综合效益更好。
据悉,在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安排中,北汽福田将“继续向新能源转型,推动业务结构均衡发展,让新能源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排在了第一位。
“随着技术发展和能源结构变化,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快速转型,过去主要靠汽车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盈利,如今正向后市场和新能源生态转型,后市场和新能源生态已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北汽福田方面告诉记者,公司以2012年成立的车联网公司为起点,目前已形成车联网、电池租赁(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合作电池银行)、补能(自建及与特来电合作)、微电网等新能源生态,加上金融保险、二手车运营业务以及会员服务等后市场业务,构建了完整的后市场和新能源生态,以此实现价值链的全面延伸。
据李胜介绍,目前一汽解放广汉、柳州等工厂可生产新能源产品。李胜指出,新能源整车的发运成本很高,大多采用平板运输,每公里成本需要好几块钱。为降低交付成本,一汽解放在全国布局了五大生产基地,能够生产相同车型,实现就近交付。下半年,一汽解放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
在一汽解放副总经理兼商用车开发院院长王建宇看来,仅有产品和产能还不足以支撑新能源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进行模式的创新。近期,一汽解放与特来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国家电网、宁德时代等在充换电模式和网络布局上开展合作。与此同时,一汽解放还推出了“解放时代”租赁模式,有效解决了盈利与规模问题,推动了新能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重卡在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上选择另辟蹊径。记者关注到,7月下旬北京重卡发布了新能源品牌——蓝梦,新品牌发力新能源赛道,锚定干线物流高端市场。北京重卡方面告诉记者,重卡已经从质量与成本的竞争,进入到新能源时代以智能科技为核心竞争的新阶段。对于北京重卡而言,蓝梦新能源品牌的发布不是切换赛道,而是“追梦、蓝梦”两大品牌并驾齐驱,进入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双车道”发展新阶段。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均对新能源商用车接下来的发展抱有比较大的信心。徐长明判断,预计今年下半年,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有望延续上升态势,增长至26%—27%之间。王侠则认为,今年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有望突破30%,2025年或将成为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拐点。
不过,展望未来,王侠指出,从长远来看我国商用车行业还必须过以下“三关”:第一关是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国内市场环境。第二关是以卷技术、卷质量代替卷价格。第三关是以产业链出口替代产品出口,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全球化路径,同时要做好风险预警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