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辖区上市公司接连召开2025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以现场面对面、线上直播、网络文字互动等形式,就上半年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回应投资者关切。
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山西上市公司在稳固传统能源产业的基础上,正逐步向创新、多元迈进,形成了以煤炭、钢铁、能源、化工等为核心,交通运输、消费品、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速赋能。
增长韧性持续凸显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山西区域上市公司平均营收62.70亿元,同比增长5.51%;平均净利润5.26亿元,同比增长24.16%,盈利能力稳定且上涨动能强劲。
其中,龙头企业“稳”字当头。太钢不锈、大秦铁路、山西汾酒分别以459.67亿元、372.86亿元、239.64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居前三,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作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山西汾酒凭借239.64亿元的营业收入及85.05亿元的净利润,成为山西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受益于汾酒品牌的影响力与全国化2.0战略,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潜力区域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省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实现营收151.43亿元,占比持续提升。
同样位列行业头部的太钢不锈,则以459.67亿元的营业收入,稳坐山西上市公司的头把交椅。
“上半年,太钢不锈实现净利润3.93亿元,同比增长182.74%。”公司董事长吴小弟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面对上半年钢价低位波动运行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太钢不锈持续聚焦“卡脖子”材料与前沿产品研发,独有领先产品、高盈利产品和战略产品销量占比超过60%,有效对冲了普通钢材需求下滑带来的业绩压力。
而这并非特例。作为铁路运输行业龙头,大秦铁路通过非煤运输和物流服务拓展,实现营收372.9亿元;北方铜业受益于贵金属、硫酸等业务的同比大增,实现营收128.11亿元;针对煤炭需求疲软下行,山西焦煤通过成本控制和多元化布局寻求突破,实现营收180.53亿元……
数据的背后,是企业不断夯实的增长韧性。从半年报看,山西共有8家上市公司在上半年营收超百亿元,虽较2024年同期减少1家,但8家企业中有7家营收稳定或实现增长,山西汾酒、北方铜业等消费及高端制造企业增幅进一步扩大。
多元驱动降本增效
煤炭是自然赋予山西的“礼物”,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与化工类企业近乎占据山西上市公司总量的“半壁江山”。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山西能源类上市公司营收约725.88亿元,同比下降18.70%,多家企业受煤炭价格下行影响业绩承压。
“焦化行业目前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但也存在着转型机遇。”山西焦化董事长李峰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正通过积极开发新煤种、优化调整煤炭采购结构等措施,深挖降本潜力,进一步提升生产效能,以增强对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公司稳健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山西焦化二季度实现焦炭销量76.18万吨,环比增长4.71%;炼焦煤单位采购成本1010.54元/吨,环比下降12.97%,同比下降35.39%,主业亏损额正逐步收窄。
会过“紧”日子才有“好”日子。面对煤炭周期性调整,多数山西企业选择以成本改善与结构优化对冲价格下行。
从半年报看,山西焦煤、华阳股份、潞安环能、山煤国际、美锦能源、永泰能源等十余家企业纷纷表示,正积极采取措施降本增效,以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降低费用,自动化改造提高效率等方式,节约运行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部分企业上半年营收出现下降或亏损,但行业整体利润正持续改善。如美锦能源净利润同比减亏1.29%,潞化科技净利润同比减亏28.81%,华阳新材净利润8212.89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展望下半年,不少企业在业绩说明会上给出乐观判断。潞安集团总经理史红邈认为,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压舱石”地位短期不会改变;华阳股份总经理王玉明则表示,煤价在长协价附近支撑性仍然较强,下半年需求刺激、政策预期叠加“反内卷”供给管控下,煤价易涨难跌。
7月以来,煤炭ETF持续走高,截至9月23日涨幅达10.49%,市场行情再次火热。多家券商分析认为,10月后供暖需求启动、大秦线检修、非电需求释放等因素叠加,煤价有望迎来上涨,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或在下半年迎来明显提升。
科技赋能产业焕新
如何让传统产业在新时代“发新芽”“长新枝”,一直是能源大省山西追求与探索的课题。业绩说明会上,不少公司负责人透露,正以科技赋能产业焕新,让企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8月29日,科达自控联合山西焦煤、杭州宇树科技、杭州具身智能中试基地共同签署框架协议,四方将针对山西焦煤矿区场景,由科达自控与宇树科技合作定制防爆型四足机器人,实现煤矿井下瓦斯巡检、设备搬运无人化,共建矿山智能装备生态。
作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科达自控早在2019年便进行了前瞻性研发布局与技术储备,拥有矿山机器人相关知识产权70多项,被誉为“北交所智慧矿山第一股”。
与科达自控同在北交所上市的锦波生物,是近年来从山西“闯出”的一匹生物科技赛道“黑马”。凭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突破,公司不断获得再融资与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今年6月,锦波生物凭借手握三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技术实力,成功吸引中国前首富钟睒睒以34亿元注资入局。
前沿科技的纷纷落地,也为山西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迈向多元支撑的转型注入新动能。
从山西上市公司所属行业来看,除能源外,还涵盖材料、工业、消费、运输、医疗保健、金融等。其中,材料行业上半年实现总营收670.56亿元,占上市公司营收总额的26%,仅次于能源行业的30%;工业、公共事业、消费行业的营收占比也均超过10%。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随着新能源项目落地、数字化平台成熟及新兴产业投资见效等,山西上市公司有望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布局中实现双重突破。
“山西上市公司将重视和发挥股权融资、并购重组等功能,积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争做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在9月23日举行的2025年山西辖区上市公司合规培训班上,山西证监局局长李泽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