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DP仅占全国百分之一,到一年新签约6600多亿元项目合同,十余年间,贵州以“三不沿”之躯,在大山褶皱间重构发展逻辑。
贵州为什么行?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近期,上海证券报社组织60多位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来到这片土地,寻商机,探新机。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新蓝图已绘就,新征程正扬帆。
“贵州正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投资贵州正当其时。”贵州省委书记徐麟说,希望大家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持续看好贵州、继续深耕贵州,落地更多优质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穷富辩证
——从“一块石头”做起
贵州,名虽为“贵”,却曾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十多年前,贵州GDP仅占全国百分之一,长期处于中国经济的“洼地”。
但穷的不是资源,而是发展理念。“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中国磷都”“中国汞都”也都在此。只因曾经发展理念落后,贵州长期“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如何摆脱“富饶的贫困”?答案藏于黔贵大地126万座大山中——这里不仅赋予了贵州137种矿产,也孕育了贵州人民心比天高的豪气和励精图治的决心。
“比如说工业,我们首先确定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一定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将矿产资源的优势,转化成产业的比较优势。”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说。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贵州因地制宜,制定了“富矿精开”战略,闯出了一条发挥能矿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磷复肥产量稳定在500万吨以上,供应了国内四分之一以上的高品质磷肥,每年出口100万吨以上,连续4年居我国化肥百强榜首位……在“富矿精开”战略引领下,贵州磷化集团屡创佳绩。
“与过去相比,集团每年使用的磷矿总量变化不大,但是产品种类从过去单一生产的化肥,到现在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肥、精细磷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已有100多种,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贵州磷化集团副总经理邱祖军说,“我们诚挚欢迎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把一块磷“吃干榨尽”,是贵州“富矿精开”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这一战略,也进一步为“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创新链向前沿聚焦”打下基础、打开局面。
“遵义已建成南端铝产业园区和北端氧化铝加工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格局。”说起遵义市的铝产业链,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罗杨信心满满。“后期还将打造铝产业精深加工集群,并推动铝产业链向电解铝及下游延伸。”他说。
一招精,全盘活。从延链强链,到以链招商,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产业优势、集群优势,又进一步获得企业和资本青睐。
神火股份董事长李宏伟在听完关于遵义市铝产业的介绍后,当场表示:“氧化铝是公司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而贵州铝土矿资源丰富,正是公司所需。未来,我们将与贵州、遵义进一步协商合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全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共有124个,总投资达1250亿元。通过推动“链主+链条”矿业产业发展,贵州还将打造一批煤化工、磷化工、锰加工、铝加工等百亿、千亿级矿业产业集群。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围绕“一块石头”的高质量发展故事还在续写新篇章。以“电动贵州”为例,近年来,宁德时代、比亚迪、中伟股份、湖南裕能、振华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在贵州布局深耕。2024年贵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0万辆,全国平均每3辆电动汽车中,就有1辆车的电池用了贵州的“磷元素”。
老树新芽
——百年产业闯新路
酱酒、苗药、民族纺织……深厚的文化,积淀成滋养黔贵大地的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殷殷叮嘱,为贵州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照亮前路。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是敢于破旧、与时俱进的魄力。正如已有800余年历史的贵州茅台,在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当下,开始新一轮的自我革新。
2025年一季度,茅台系列酒收入70.22亿元,同比增长18.29%,印证了产品矩阵的协同效应。此外,2024年,贵州茅台的海外营收首次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19.27%,创下历史新高。
“在龙头茅台的强势引领下,仁怀酱酒市场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规模以上酒企产值达1157亿元。”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清松说,“酱香白酒势头强劲,商机无限。”
贵州酱酒产业的逆势突围、蓬勃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降本、增效、拓市场,更是一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这从陈清松向企业家发出的邀请词中可见一斑:“各位企业家可以围绕智能工厂、智能仓储、包装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投资仁怀,构建以酿造为纽带、上下游链条相衔接、跨界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
202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引导传统业态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渠道、定制化、精准化营销创新。贵州酱酒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只是《意见》所指引的众多传统产业华丽转身方式中的一种。
持续创新,让传统产业穿越周期,历久弥新。67年前的春天,一条用土法上马试制出的7.50-16斜交汽车轮胎下线,结束了贵州不能生产新胎的历史;2024年,贵州轮胎新建的130万套实心轮胎智能制造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轮胎制造业在智能化、高效率生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借风扬帆,让传统产业逆境转身、焕发新生。在迎来皇氏集团合资入驻后,已有69年历史的遵义奶牛场也迎来春天——2024年实现产值近3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70%。皇氏集团董事长黄嘉棣说,依托遵义大数据产业基础,公司计划建设乳业数字中台,整合牧场互联网数据加工溯源系统,打造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数字化样板。
坐拥上千种中草药资源的贵阳市乌当区,善用优势、抱团发展,已初步形成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医药种植等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链,有健兴药业、新天药业等健康医药及关联产业企业40余户,成为支撑乌当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拓展渠道,让传统产业从深山走向世界。2024年,贵州省引进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四省纺织类项目47个,涉及投资金额21.21亿元。今年初,贵州纺织集团携手HUI品牌推出10款民族服饰和50件非遗生活方式产品,在2025秋冬米兰时装周大放异彩。
后发先至
——抢抓时代新机遇
贵阳贵安,青山绿水之间,一座色彩绚烂的小镇嵌入其中。这里名为“华为云上屯”,是华为全球最大的云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后的第一年,其累计收入就达到近500亿元,也是贵州首家百亿级大数据企业。
历史上发展长期滞后的贵州,在数字化时代着力占先机、奋力抢新机。从2013年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到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再到2021年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八大节点之一,贵州既稳扎稳打,也与时俱进,逐步推动数据从“冷存储”走向“热服务”。
站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贵州还在加快培育以智能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徐麟强调:“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贵州持续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重要赛道。”
“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渲染制作,贵州提供了40%的算力支持。”贵州省投资促进局局长谢强向企业家们介绍,今年电影春节档,贵安超算中心服务器参与了约三分之二影片的渲染,除《哪吒2》外,还有《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熊出没·重启未来》等热门影片。
“这里算力资源丰沛。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领跑全国。”谢强说,目前贵州在建及运营重点数据中心48个,算力规模超80EFLOPS,智算占比超96%,“与全国主要城市平均网络时延在20毫秒以内,已成为全国国产化算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在数据赋能下,贵州千行百业加速蝶变。
贵州轮胎入选全球“灯塔工厂”、贵州磷化集团在地质资源数字化和三维可视化的基础上实现矿山智能化规划与设计、遵义铝业发布电解铝复杂体系动态优化预测大模型……近年来,贵州有色、煤矿、化工、白酒等行业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上云用云”企业已经超过3万家。
“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联动,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李炳军表示,贵州今年将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迈向数智未来的征途中,贵州也在仰望星空。
贵州不仅有航天电器在中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火星探测等任务中作出重要贡献,也有中航重机积极拓展商用飞机及相关民用航空业务、低空经济等产业。
“未来航空装备的发展趋势是超高空、超高速、长航时、高可靠性、长寿命,这需要企业在新材料、新工艺上加大研发投入。”中航重机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王志宏说,公司仅在2023年就申报专利302项,其中发明专利173项。
硬实力锻造了招商硬底气。遵义市投资促进局局长王兰向企业家们介绍:“依托龙头企业,我们正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以及配套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零部件研发生产方面拥有较大的投资空间。”
首次来到贵州的太力集团董事长石正兵一边考察,一边快速记着笔记。太力集团的产品曾26次参与中国载人航天任务,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高度关注贵州的战略产业定位与产业布局,尤其看好与贵州在航空航天以及新材料领域的合作潜力。”在遵义考察后,石正兵表示,“我们期待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探索与贵州进行项目合作以及技术协同产业落地的可能性。”
“加快发展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持续推进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深化与中国商飞合作,10家企业进入国产大飞机供应链体系”……在2025年贵州政府工作报告中,“飞天”新蓝图业已绘就。
软硬兼施
——栽下梧桐引凤来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500多年前,面对黔道之艰,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发出这样的叹息。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对于贵州而言,是上天的馈赠,也是发展的羁绊。但不认命的贵州人,选择了奋发有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今年初,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建成后,它将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世界第一的山区跨径桥梁。
面对天堑,贵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喀斯特高原上飞架3万多座桥梁,打造了一座“世界桥梁博物馆”。目前,全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地无三尺平”的黔贵大地,就此成为“高速平原”。
不仅是桥。2024年,贵阳国际陆港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在全国首批开展动力型锂电池铁路安全运输试点;国际全货机航线增至4条;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如果说过去制约贵州发展的是交通,如今这里已经县县通高速,所有市州通高铁、通民航飞机,乌江水运全线复航,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成型,‘黔货出山’‘外企入黔’畅行无阻。”谢强说。
“东南西北,四向衔接”的开放格局就此打开。中欧、黔粤、西部陆海、中亚、中老铁路班列相继开行,连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区域性国际货运枢纽格局初步形成。
“硬基建”打通经脉,“软环境”厚植沃土。全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路径已然清晰:“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
“企业来这儿不是扶贫的,是找发展机会的。”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说,“贵山贵水迎贵客。企业家一定会在贵州发现赚钱的机会,把握企业做强做大的机会,成为贵州的‘贵人’。”
“我们要筑牢‘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理念,深化实施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画出时间表、路线图。”谢强说。
千言万语,化作一项项实际政策和行动:2024年,贵州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6条政策措施;落实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政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7.4%;推出15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规程,制定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政策措施……
“我们坚定承诺,当好‘优质店小二’,做好‘一流服务员’,帮助我们的广大企业找订单、增融资、降成本、强基础、提干劲。”贵阳市市长王宏说,“这不是我们的权宜之计,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是我们必须要长期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