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3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1亿台(套),实现41个工业大类以及185个工业中类全覆盖,形成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典型模式。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交叉应用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驱动的关键路径。
“我国工业互联网逐步打造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运营技术、数据技术相融合的技术产业体系,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有力促进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说。
在5G技术引领下,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落地。目前,我国已建成超2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一批无人矿山、黑灯工厂、智慧港口等新模式、新业态逐步壮大。
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迭代,其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将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动力,释放出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在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总经理庞松涛看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有力促进了数据、算法、算力融合应用,工业大模型和智能体等技术重新定义工业生产范式。“我们将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相结合,帮助黑猫集团将新品品质合格率提升15%,经营管理水平和产业协同效率均提升8%。”
此外,浪潮云洲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打造“点—线—面—体”新模式。庞松涛介绍,浪潮云洲工业大模型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上线”双备案,累计打造20余个行业智能体,服务超过40家大型企业和1000多家中小企业。
工业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的最新应用,正从试验探索阶段迈向实际应用阶段。部分头部工业企业已经在产线质检、车间注塑、工厂运营等环节广泛部署智能体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制造效率。
在伊利集团智能工厂,一台台码垛机快速转动,将包装好的牛奶搬至运输线上;在智慧牧场,每头奶牛都拥有一张“数字身份证”,每滴牛奶都带着数据“指纹”,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近年来,伊利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与阿里云合作,结合供应链领域专业数据,打造BI(商业智能)智能体。
“过去,伊利供应链数据查询分析需要长达两周时间,接入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打造的BI后,业务人员用自然语言提问,BI就能及时完成数据查询、生成可视化报表并给出业务洞察,辅助业务人员决策。”伊利集团数字科技中心数字技术总监告诉记者,该应用已覆盖订单履约、库存周转、物流时效等70%的供应链场景,查询效率大大提升。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观察到,许多智能化改造项目中,数据工程投入占比高达50%至60%,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的特点已成为业界广泛共识。下一步,应按照“分类分级、标准引导、集中管理、分布部署”思路,加快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夯实数据根基。
专家建议,要把握人工智能关键变量,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双向赋能行动。依托工业互联网建设区域、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发展工业智能体,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工业网络开放智能升级,提升平台服务价值,不断丰富应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