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申俊涵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等核心技术接连突破,AI向千行百业的赋能迅速落地。能否把AI能力与具体场景精准对接,已成为AI企业商业化成败的关键。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智聚昌平·链接未来”AI+产业应用场景合作对接会上了解到,北京昌平正希望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开放龙头场景、链接技术人才,以“场景驱动+生态赋能”加速AI在昌平标杆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生态构建与协同合作。
记者注意到,活动现场不仅有施耐德、浪潮信息、科大讯飞、中国移动、奔驰等产业方的代表,还有飞利信、傅利叶、星动纪元、越疆机器人、长兴动力机器人等AI及具身智能创新企业代表50余家。
“北京有非常多优秀的同行和各个领域的科技企业,能够共聚一堂,借由这次大会的平台互相交流,我们也受益匪浅。傅利叶一直以来都坚持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的双螺旋发展思路。技术与应用一体两面,互相促进才能实现长效发展。”傅利叶副总裁翟彦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他表示,傅利叶从智能康复领域深耕出发,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元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矩阵。未来也将持续以医疗康复、养老陪伴为根基,通过有“温度”的交互,更“生动”的理解,更“主动”的执行,为各个跨领域合作的生态伙伴们提供专业可靠的长期相伴,做“有温度”的具身智能。
昌平明年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50亿元
现场,昌发展集团总经理王颖在致辞时表示,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昌平区目前已形成“医药健康+先进制造+先进能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汇聚众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出台《昌平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10条专项措施”等政策为AI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她指出,作为昌平区产业发展的赋能者,昌发展同样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通过营造创新场景、提供资本支持、搭建特色产业平台等打造“多维一体”的AI产业赋能生态。她也希望通过本次对接会,能为各与会方链接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AI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精准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昌平区正在重点发展6G、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这三大未来产业。其中,在机器人产业方面,昌平是北京市“一南一北”机器人赛道重点布局区域之一。
今年8月,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昌平区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集聚企业138家。国际仿生科学院落户昌平,推动石头科技问鼎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榜首,松延动力发售全球首个多场景连续空翻人形机器人,壹点灵动实现骨科智能装备海外商业化“零的突破”,“龙头引领、多点突破、应用示范”的创新生态加速构建。2024年,昌平全区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大关、占全市总量超三成。
另外,在2024年10月,昌平区印发实施《昌平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指出,加快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重点发展医疗健康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五大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形成“1+5+1”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打造北部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建设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预计到2026年,昌平区全区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
昌发展搭建AI商业化试验场
“从空间到枢纽,昌发展成为AI商业化试验场,通过‘1+1+N’创新政策体系,机器人及央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产业基金等方式,打造资本耦合器、为更多技术商业化提供发展动能。”昌发展股份产业发展中心招商副总监李大龙说。
据悉,作为昌平区科技产业基金运营者,昌发展集团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促进金融资源集聚,围绕医药健康、能源科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力,截至目前已合作君联资本、道远资本、华盖资本、水木创投等市场化投资基金50余支,落实基金合作规模超过417亿元,直接或间接投资项目1100余个,39家企业已登陆资本市场。
当天在活动现场,昌发展联合连界创新、施耐德电气、浪潮信息四方共同签署并发布了“AI+场景共创计划”。该共创计划旨在依托昌发展一站式产业生态平台、连接创新投资加产业对接双轮驱动、施耐德电气在能源及工业等领域的AI应用、浪潮信息计算及智算力的软实力,共同向科技创新企业发出合作邀请,为企业打造AI+技术落地场景及生态圈层,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及商业化。
同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分享了大模型与智能体赋能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
他表示,大模型多场景应用既需要头部企业发展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更需要众多制造企业或中小型创新企业。面向垂域或特定任务,基于现有的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微调训练出专用模型,大力推动千行百业垂域专用模型的产业落地,从而通过多场景应用与产品研发,打造国际一流的大模型应用生态,赋能智能制造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另外,还有多家AI及具身智能创新企业分别从数据采集、医工交叉、零部件等场景应用创新范式进行了分享。飞利信具身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吴楠围绕“数据+AI”双引擎,重点拆解多模态数据采集技术如何为产业赋能。飞利信正打造具身机器人训练软硬件技术联盟生态,引入或建立机器人模型开源社区。
越疆机器人华北区大客户总监王振国表示,作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是全球首推“机械臂+人形+六足”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的企业,实现了多形态、全矩阵具身智能机器人家族的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