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技术出海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相较粮食贸易更加高效和绿色。”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胡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办。胡博在绿色农业分论坛上发言称,绿色农业意味着保障消费者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更加友好。作为种子公司,隆平高科的解决方案是从产业最上游推动农业的绿色可持续,通过在当地育种、提高当地产量,从而降低贸易带来的运输成本和碳排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胡博在链博会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除了对基因测序仪国产化等硬件方面的需求外,研发、品种推广等数据积累也需要时间。不过,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潜力,都为中国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
种子被誉为推动农业发展的“芯片”,种质资源则是“芯片”之“芯”。目前,包括隆平高科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在努力构建全球“穿梭育种”,即运用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行育种创新。2017年,隆平高科与中信农业产业基金联合收购巴西玉米种业资产,成立隆平巴西公司。“我们依托巴西隆平公司,可以获得全球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备份。这为创新品种、推动中国生物育种技术迈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胡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隆平高科1999年成立,2000年上市,是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创立的高科技现代化种业集团,第一大股东为中信集团。隆平高科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1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依托“双全双零”质量管理模式(以“全生命周期、全业务流程”管理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服务过程零遗憾”的目标),隆平高科202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成为中国农业领域首家获得此项殊荣的企业。
“中国碗”里装更多“中国粮”
《21世纪》:你今年参加链博会有何收获?链博会对于促进种业企业与其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有何作用?
胡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助力粮食增产、农业绿色发展与产业创新。当前,食品企业竞争白热化,创新也在一定程度呈现同质化,因此愈加寻求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与价值提升。依托链博会这一平台,可以让种业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价值得到更多关注,并为从种业端到消费端的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搭建“桥梁”。
《21世纪》:隆平高科业务有何亮点?
胡博:隆平高科是国内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杂交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主粮,和黄瓜、辣椒、谷子、食葵等专精特新种业业务,以及种粮一体、农民培训、农业援外等农业服务。
自2016年中信集团战略入股以来,隆平高科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为“种业国家队”的主力军、排头兵,隆平高科以“隆平种、中国芯,国家情怀、中国质量”为责任担当,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现代种业企业。
在中国大面积推广(种植超10万亩)的品种中,隆平高科的水稻品种为46个,累计推广面积为20625万亩,其中绿色超级稻12个,累计推广面积为9904万亩。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水稻品种中,隆平高科品种占7个;前十大玉米品种中,隆平高科品种占3个;前十大小麦品种中,隆平高科的“中麦578”位居第四。
全球范围内,目前隆平高科的种子年销量为2.93亿公斤,自主研发的良种年推广面积达2亿亩(其中国内约1.2亿亩),年增产粮食50亿公斤,年助农增收超过130亿元。
《21世纪》:隆平高科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主要受益于哪些因素?
胡博:我认为关键在于科研投入和产业服务、推广能力。
我们采用“内研外引”策略,常年保持10%左右的研发投入,构建了以商业化育种体系、DT+BT智慧育种平台等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强化自主研发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开展前沿科技创新突破,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确保“中国碗”里装更多“中国粮”。
营销和推广也十分重要。隆平高科通过系统的农业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种植管理工作,从而将种子产量优势发挥出来。农业生产很难用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规范,由于不同区域的气候、种植习惯、机械化程度等有所不同,需要的品种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选择与当地种植条件匹配的品种,并在种植过程中给予指导。同样的品种种植方法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良种+良法”,才能解决农民的种植收益与农业产量问题。
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21世纪》:目前,中国审定的转基因玉米品种为161个,隆平高科占16个,示范推广面积占比达30%。请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前景?
胡博: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在内的生物育种是育种领域的革命性技术。相较传统杂交育种,生物育种通过测定基因型,筛选出所需性状,可以提升育种效率、降低育种成本。转基因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大豆品种,有利于稳产、降低农民种植成本。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国家在生物育种领域起步较早。近年来,中国也在加大生物育种技术攻关投入,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在保障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示范推广。
在我看来,技术赋能需要与具体产业结合。中国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关键的一环在于基因测序仪的国产化。此外,研发数据积累也需时间。不过,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潜力,都为中国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
《21世纪》:中国是水稻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请问,隆平高科在杂交水稻海外推广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胡博:为了更好地支持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在中国政府的组织下,隆平高科持续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等援外项目。2009年,隆平高科被商务部授予全国首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
目前,我们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了260多场种子和种植方面的培训,培训了11000多名技术人员和官员,带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粮食生产。其中,冈比亚农业援助项目作为隆平高科重点承担的国家援外项目之一,至今已实施两期。项目先后选派十余名农业专家,在援外专家指导下,非洲农民穆萨用短短5年时间将自己的农场发展为冈比亚最大的农场,种植面积从3公顷扩至100公顷,并服务周边农户面积2000公顷。从手工脱粒到全程机械化,单产跃升至均产约10.8吨/公顷,是当地平均产量的2-3倍。穆萨去年把自种大米送到湖南,今年6月再次带着自画的油画送到湖南致敬袁隆平。
通常,杂交水稻援外项目为3至5年。项目结束后,我们综合考虑当地的政局稳定、政策环境、种植规模与习惯、对外资的欢迎程度等情况,在一些国家通过商业化手段提供优质种子和栽培技术。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我们已经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了研发中心,在当地选育种子资源进行科研与生产工作。这可以改善出口种子面临的审批流程慢、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并且,在当地培育的品种,更加适应当地种植条件和习惯,能够更好地形成市场竞争力。
努力构建全球“穿梭育种”
《21世纪》: 2017年,隆平高科与中信农业产业基金联合收购巴西玉米种业资产,成立隆平巴西公司。请问,隆平巴西公司对于隆平高科业务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胡博:隆平巴西公司是隆平高科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平台。首先,隆平巴西公司玉米种子业务在巴西市场份额达20%,稳居前三。这为我们将玉米业务进一步拓展至非洲市场夯实了基础。其次,美洲是玉米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我们依托巴西隆平公司,可以获得全球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备份。这为创新品种和销售创造了条件。再者,巴西对生物育种等农业技术高度开放,诸多跨国企业在当地开展技术创新。这有助于我们依托隆平巴西公司深化国际交流,推动中国的生物育种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21世纪》:种质资源对于育种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博:种质资源是经过自然进化淘汰选育出来的品种,是育种创新的核心条件。目前,包括隆平高科在内的诸多跨国企业都在努力构建全球“穿梭育种”,即运用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行育种创新。全球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种质资源具有差异化特点。根据生物学理论,远缘杂交可以形成独特优势品种。在水稻领域,我们更多是发挥中国在资源、研发、产业应用的优势,将业务推广至全球市场。在玉米领域,我们依托中国与巴西的合作,借力全球资源来提高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
“良种+良法”:科技出海促进粮食增产
《21世纪》:袁隆平院士一生追求两大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你对隆平高科未来继续为上述两个梦想作出更大贡献有何期待?
胡博:我觉得一方面是加强研发投入以及与全球企业的合作,继续推动粮食的高产高质。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未来继续做好杂交水稻在海外市场的商业化推广。对于隆平高科来说,我们通过科技出海、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做到风险相对可控。
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本质上体现了中国智慧与哲学,在当地育种和生产的“良种+良法”,为全球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思路。传统上,市场化的贸易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起到一定作用,但并非最有效的方案。对于非洲一些国家来说,贫富差距没有改善的情况下,粮食贸易能够解决的饥饿问题是有限的,因为当地一些百姓无力负担购买粮食需要支付的价格。
非洲耕地资源丰富,但缺乏好的种植技术和品种。而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海外推广,依托科研、技术优势,在当地培育适合种植的种子,可以有效促进粮食增产、缓解贫困与饥饿问题。可以说,中国的解决思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更加符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诉求,相较粮食贸易也更加高效且绿色。在本地生产两三亿公斤的种子,肯定相较运输50亿公斤的粮食更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