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种化工品、工业制品、原料价格掀起上涨浪潮,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价格跳动的曲线背后,藏着市场最关切的三重追问:此轮涨价由何驱动?这波涨势能持续多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业绩能否借此迎来修复契机,又将如何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春江水暖“价”先知。涨价,是经济脉络复苏中最灵敏的脉动信号。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市场探“涨”》系列报道,意在凸显这一系列价格变化背后的市场活力与商业逻辑变迁。透过“涨”声,倾听复苏脚步;在潮起潮落之间,探见未来可期。
当前,维生素市场正经历显著的价格分化与供给端扰动。
具体来看,受羊毛脂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影响,维生素D3(VD3)领涨,花园生物等龙头企业报价达660元/公斤,创年内新高,上半年国内均价同比飙升超过300%。
维生素A(VA)与维生素E(VE)则受巴斯夫德国工厂2024年爆炸事件余波影响,价格曾阶段性冲高,但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回落。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VA价格跌至62.29元/公斤,月跌幅7.22%;VE价格跌至67.17元/公斤,月跌幅高达30.63%。新产能投放与巴斯夫复产推进成为价格回调主因。
价格剧烈波动的背后,是供给端的持续扰动。维生素行业高度集中赋予企业显著定价主动权。例如,在维生素B1(VB1)领域,天新药业、华中药业、兄弟科技三家合计控制全球超九成份额。在VD3赛道,根据博亚和讯统计,2024年花园生物、天新药业、新和成在VD3等市场合计市占率超75%,其中花园生物独占38%。
供给骤紧也在推动部分产品价格飙升。据饲料行业信息网显示,帝斯曼VE生产线计划从7月中旬起按计划停产检修6周。北沙制药计划7月开始停产检修10至11周。国内企业新和成VE生产线6月检修10至12周,浙江医药VE产线也计划检修至9月初。因此,市场消息称,7月4日,新和成上调VE报价至78元/公斤,而市场目前平均价格为68元/公斤至72元/公斤。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为行业增添变数。例如欧盟对中国赖氨酸征收高额关税,巴西对赖氨酸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些贸易壁垒正重塑全球维生素产业链格局。
面对市场波动,头部企业正加速横向拓展以分散风险。新和成与中石化镇海炼化合作的18万吨液体蛋氨酸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并成功产出合格产品,公司同时还推进香精香料、新材料项目,分散单一品类风险。兄弟科技构建了从吡啶、3-甲基吡啶等基础化工原料到维生素成品的全产业链体系,中间体自给率超90%;公司积极布局新兴应用领域,苯二酚产品成功切入PEEK(聚醚醚酮)材料供应链。
技术降本亦成关键竞争力。天新药业通过纵向整合实现VB1关键中间体自产,2024年B族维生素毛利率达49.61%,同比提升7.7个百分点。据测算,VB1每上涨10元/公斤,可提升其净利润约5000万元。
行业波动直接反映在企业业绩上。兄弟科技预告2025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6000万元至7500万元,同比猛增325%至431.25%,主因是维生素产品涨价及成本下降带来的毛利率提升。新和成预计同期净利润达33亿至37.5亿元,同比增长50%至70%,营养品板块量价齐升成为关键驱动力。
记者采访行业资深人士了解到,尽管包括VD3、VB1、VB6等在内的厂家表现出明显的挺价意愿,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下游需求及市场购销情况仍较为清淡。部分品种存在明显的品牌和日期不同、价差较大的现象。
据该人士介绍,近期VE生产企业也进入签单模式,7、8月原本就是欧洲的假期季节,采购需求较小,因此下游市场观望气氛更加浓厚。据其判断,大概率未来几天各VE工厂会再出现一波停报停签。一方面,停报停签既有利于价格稳定,又有利于前期订单的履约;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恢复市场信心。
此外,欧盟此前宣布将在7月11日公布赖氨酸反倾销(案例AD706)终裁结果,这将影响欧盟的客户和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销售和经营策略。据悉,目前欧盟主要客户都保持比较低的库存,国内已经有头部企业在欧盟市场基本完成了布局,除了反倾销终裁之外,市场供应布局的调整,也会对后续市场供需结构的改变发挥很大的作用。
整体来看,维生素产业链在寡头检修、产能投放、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价格波动成为常态。这种波动直接传导至企业业绩,促使头部公司通过横向拓展与技术降本强化竞争力,以应对行业的不确定性并把握增长机遇。未来市场供需的新平衡点,仍将在各方力量的持续博弈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