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因夜半辟谣“特斯拉50亿订单”的三花智控(002050.SZ),今日收盘回吐15日部分涨幅,但跌幅有限,显示市场对公司机器人业务仍有期待。
截至当日收盘,三花智控A股下跌2.85%,H股下跌6.13%。
隔夜,三花智控发布《关于市场不实传言的澄清公告》表示,关注到网络媒体上有大量关于三花智控获得机器人大额订单的传言。经核实,公司针对上述传闻事项说明如下:以上关于三花智控获得机器人大额订单的传言不属实;公司也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来源:三花智控公告
事实上,所谓“特斯拉50亿订单”传言,最早于10月9日前后流传于海外社交媒体,但却在数个交易日后于昨日下午在市场中发酵。
受此影响,10月15日,三花智控A、H均上涨超10%。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方面“辟谣”之后,部分市场人士仍然维持乐观预期:即虽然三花智控对大额订单进行了辟谣,但并未否认与“T公司”的合作顺利。
早前,包括各类市场调研信息,“友商”爆料等,也都显示三花智控与“T公司”机器人业务合作紧密,三花智控将配套“T公司”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等部件。
那么,三花智控到底为何要“辟谣”,甚至还否认在10月15日接受媒体采访,闹出“罗生门”?而在这个看似决绝的否认背后,我们又能获得什么增量信息?
“辟谣”其实是一种“风控”
一切还要从特斯拉与供应商们签订的NDA(保密协议)开始说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汽车产业链人士方面获悉,特斯拉确实会与自己的一级供应商签订保密协议,并且其对保密条款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中就包括供应商不被允许向外界透露与特斯拉的客户关系。
而一旦供应商违反保密条款,特斯拉会在要求供应商实施补救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一定处罚措施。
从保密周期来看,特斯拉与供应商的保密起点非常靠前。
一般来说,希望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的企业,第一步会邀请特斯拉公司供应链人员来审查厂房。而特斯拉对供应商的选取也非常开放,只要其显示有帮助特斯拉优化供应链的潜力或独特的技术能力,便能进入候选供应链名单。
但是,在审查厂房过后,特斯拉与供应商必须即刻签订NDA(保密协议),随后才能过渡到DMF(共同设计图纸)阶段。后续供应商才能开发模具,生产原型零件,送样等等,最后才会正式配套。
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资企业也会与供应商签订NDA,但追责相对宽松,并且绝大部分内资汽车企业不会要求保密其客户身份。
但特斯拉的法务团队却非常“强势”。有行业人士称,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已有多家供应商因被特斯拉掌握泄密证据,而被处于巨额罚款。
因此,市场参与者们不难发现,近年A股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频繁披露公司为客户“送样”信息,但极少向市场传递后续进展。这主要是由于真正与特斯拉建立牢固客户关系的公司,反而不倾向于向公开市场透露任何客情信息所致。
所以,向外界“辟谣”,本身其实是公司的一种避免违反保密协议的“风控手段”。
话说回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产业链同行的私下交流,金融机构的闭门调研,都会将公司业务信息抽丝剥茧,让市场参与者争相传阅,其导致特斯拉供应商身份往往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三花智控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不太真的“谣言”
若回到传言本身,这则“获得特斯拉50亿订单”的信息,本身也破绽颇多。
首先,特斯拉,包括其他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订单”,其实往往是以“定点”的形式来确定。
比如,在汽车制造业中,"定点"对供应链企业来说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它指的是整车厂商正式确认并授权某家供应商,为其特定车型或项目提供特定零部件的行为。这份授权通常以"定点通知书"的形式下达,意味着供应商已经成功通过了严苛的筛选,成为了该零件开发的官方合作伙伴。
而“定点”不等同于“订单”,因为主机厂是通过获得终端消费者的订单来向供应商下定。而订单金额和数量又往往是不确定的,其取决于汽车——或者机器人在消费端的销量。
因此,至少从特斯拉所在的汽车行业来看,一个金额明确的订单并不容易在行业中出现——况且金额达到50亿之巨。
事实上,主机厂往往会给到供应商一份“产能指引”,并给出某一个型号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销量预期。因此在供应商披露定点信息时,又往往会以“全生命周期定点金额”的形式呈现合作金额。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被市场风传的“T公司供应商”,“50亿订单”相比人形机器人的全生命周期定点金额,又显得太少了。
除了辟谣之外,隔夜市场讨论最多的消息,莫过于A股市场牛散代表章建平常用席位“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新区海阳西路证券营业部”净买入6.81亿三花智控A股。
因此,部分市场观点亦认为,三花智控隔日大涨,并非由于“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实则是因牛散大额资金推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