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2 00:41:12 股吧网页版
固态电池有望重塑全球能源产业格局
来源:证券日报

  微凉初秋,9月份的锂电池产业热度,正被一股“固态化”热潮推至高点。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并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而在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龙泉二号”工厂内,首批10Ah全固态电池也已顺利下线。

  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步伐之快,超出了行业普遍预期。《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显示,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迈入千亿元级别。

  资本市场同样反应迅速。9月初至今,A股市场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持续走强,资本与产业的共振,让这场动力电池技术革命的热度愈发高涨。

  电池技术的革新,被认为是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虽主导市场数十年,但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与需求升级,其能量密度瓶颈、安全隐患以及低温性能缺陷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固态电池以其颠覆性的技术优势崭露头角,被视作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终极形态”。

  半固态有望率先量产

  固态电池的颠覆性技术优势,源于其“三明治式”的核心结构——以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池的电解液与隔膜,实现“负极—固态电解质—正极”的全固态体系,有效打开了能量密度的天花板。不仅直接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迈向1000km以上,还同时解决了电动垂直飞行器“续航短、负重高”、人形机器人“低温性能衰减”等行业难题。

  此前,在2025成都国际车展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全新MG4纯电动车型。其中,9.98万元的半固态电池版本车型,成为全球首款具备这项先进技术的10万元以内量产车型,标志着高端电池技术正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根据电解液质量百分比含量的不同,固态电池可以分为“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三大类。据记者了解,主流电池厂商当前多以半固态、准固态的形式切入固态电池赛道,但均以“全固态”为终极目标。

  “半固态电池目前已进入量产装车阶段,成为许多国内企业选择的务实过渡路线。该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量产可行性更强,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生产效率及快充性能等方面,已基本满足车规级要求。然而,成本仍是当前的主要挑战,其总体成本仍高于传统液态电池。”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在需求强烈的背景下,多数龙头电池企业对于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均采取“边推进边研发”的策略,既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也是为了通过实际应用反馈来优化技术,提升研发和产业化效率。

  例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一种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量产。该公司董秘办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已有10余年的研发积累,目前已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加大固态电池领域的投入。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能科技”)研发副总裁、研发院院长姜蔚然表示,公司早在2022年便实现了半固态电池的量产,目前已积累了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集团”)、美国头部eVTOL、国内头部飞行汽车等客户。同时,公司已陆续送样给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全球头部物流无人机公司,为量产规模扩大奠定客户与商业化基础。

  此外,孚能科技今年年底将实现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的投产和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交付,预计2026年至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并配套建设GWh级别的生产线,2030年将实现大规模量产。

  随着半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渐降低,其市场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半固态电池的量产不仅是技术里程碑,更是能源变革的“临界点”。

  技术质变撬动应用量变

  核心材料的突破性进展,正在缩短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周期。同时,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加速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万联证券高端装备行业首席分析师蔡梓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固态电池根据电解质类型可分为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国内上市公司多布局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

  在上游材料端,以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匹配氧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已实现供货。同时,在硫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方面,公司与国内外头部下游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保持着密切交流合作。

  在中游设备端,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相关产品已陆续获得重复订单且后续有望持续放量;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签订2GWh锂金属固态电池整线设备订单,这是行业内首个固态电池GWh级量产设备订单。

  下游应用端,广汽集团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并宣布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相关车型;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在2026年上车全固态电池,2027年实现量产,届时公司的纯电动汽车续航将会突破1500公里。

  在储能领域,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署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项目将全部采用南都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实现了固态储能电池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除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场景更进一步打开了固态电池市场空间。

  固态电池不仅是电池技术的迭代,更是能源利用的根本变革。从电动汽车续航焦虑的终结,到低空经济的能源支撑,再到电网级储能的稳定性革命,其正以技术质变撬动多领域应用的量变,以迅猛之势重塑能源格局。

  在产业链发挥协同效应加速固态电池商业之路的同时,资本端与技术端也在“同频共振”。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7家国内固态电池领域相关企业已累计获得109次融资;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固态电池概念股数量已超过230只。

  全球专利数据库智慧芽数据显示,全球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已超过4.6万件,中国是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从技术维度看,该领域的专利主要聚焦于固体电解质、正电极、负电极等细分技术领域。

  跨越“最后一公里”

  “虽然当前固态电池技术备受市场关注,但其产业化应用仍处在早期阶段,对政策、技术和下游需求变动的敏感度较高,依然处于技术持续积累的过程中,还存在技术难点和成本劣势,需要积极关注其产业化情况。”广州胜天锦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秦若涵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另据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办相关人士透露,公司计划2026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2027年推出第二代全固态电池产品。

  宁德时代相关人士认为,目前,公司固态电池的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有一些工程问题,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在于清教看来,作为液态锂电池迭代创新的“升级版”和锂电池产业的未来路径,目前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基础已初步具备,供应链布局也日趋完善。一旦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凭借中国强大的制造体系和产业化速度,大规模生产将水到渠成。当前发展重点在于实现性能、成本与可靠性的综合平衡,加快产能有效释放,并积极推动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与落地。

  当前,固态电池产业依然处于大投入期,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从全球主要企业规划看,2025年至2030年固态电池产业推进将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至2026年为样品交付期,2027年至2028年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2030年之后迎来规模化应用。

  此外,在政策层面,《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前打造3家至5家全球龙头企业,明确支持固态电池技术攻关”;《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明确“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

  地方层面,珠海市出台了专项行动方案,计划设立5家固态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提出2027年前形成固态电池产业集群;上海市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这些措施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资本、技术的三重共振,正推动固态电池产业跨越“最后一公里”,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从高端市场迈向大众消费市场,翻开动力电池技术革命的新篇章。这场由材料科学驱动的能源革命,或将重塑全球能源产业格局,开启能源高效利用的新纪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