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再传捷报:10月14日,据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申报的“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中试平台”已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批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认定名单;10月13日,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称,公司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全固态金石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并已启动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固态电池领域密集涌现技术突破与量产进展,并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固态电池材料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其市场需求与价格走势备受关注,相关上市企业凭借前瞻布局获得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固态电池材料产业不断取得进展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9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高纯镓、钨硬质合金、全固态电池材料等高端产品应用验证,推进超导材料、液态金属、高熵合金等前沿材料的创新应用。”
地方层面政策也精准发力。今年7月份,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26年省级制造业当家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方向项目入库的通知》提到,“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其中包括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及材料;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区财政局5月份印发的《嘉定区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鼓励全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按核定研发投入的10%给予奖励,最高500万元。”
与此同时,我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领域持续突破,为产业化扫清关键障碍:10月份,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9月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则利用聚合物分子的设计灵活性,在主链上同时引入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和具备电化学活性的短硫链,制备出在分子尺度上实现界面一体化的新型材料。
随着固态电池核心材料持续突破,产业链上市公司关注度持续升温。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0月15日,9月份以来已有50家固态电池(材料)相关上市公司接受机构密集调研。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企业的产品研发、量产情况以及企业合作进展等,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的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全体系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测试及生产平台,并已实现百吨级量产和销售,客户反馈良好,公司也正积极与下游客户合作推进进一步的产业化应用,按照客户未来需求对产能进行积极布局,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截至目前,新宙邦(含子公司)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申请累计超过30件。
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控股子公司广西立劲新材料有限公司正与部分固态电池企业就锰酸锂应用于半固态或固态电池领域开展合作研发,已经取得一定进展,预计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会有突破。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称,公司的固态电池材料产品现处于产品送样检测及优化阶段。
北京智帆海岸营销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顾问梁振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态电池材料上市企业应锚定主流路线,攻坚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难题,加快成果转化;联合上下游共建供应链,同步推进专利与标准建设;采用半固态与全固态双线并行策略,优先拓展细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夯实商业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