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市鸠江区,一处园林式的厂区内亭台错落、绿树成荫。移步换景间,竟难相信这是芜湖先进铜基材料研发制造的核心腹地——楚江新材总部所在地。
“草木修得齐,材料更要轧得匀。”年过花甲的楚江新材董事长姜纯目光中满是坚定。这位“老铜人”已在铜基材料领域深耕40余年,“做材料如同养园林,既要耐得住,也要懂得破土出新”。
最新公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楚江新材以537.51亿元营收位列第226位,在安徽省内排名第三。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楚江新材实现营收288.03亿元,同比增长16.05%;扣非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98.76%。
“保持年轻,专心专注。”姜纯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练好内功,坚守长期主义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则。“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研发、大胆创新,传统产业也要常做常新。”
修炼内功择机遇
出生于1960年的姜纯是芜湖本地人。芜湖本无铜矿禀赋,却成为铜基材料和电线电缆的加工重镇,这一发展历程中,姜纯既是见证者,也是奋斗者,更是先行者。
1986年,芜湖市有色金属压延厂(以下简称“压延厂”)成立,主要生产铜板带材。刚从江西冶金学院压力加工专业毕业不久的姜纯主动请缨,来到这家单位。往后的几年,虽换了几任厂长,压延厂的效益却一直不行。直到1991年,年仅31岁的姜纯走马上任成为新任厂长,在其掌舵下,濒临破产的压延厂顺利实现扭亏为盈。
1998年,受企业整合改制影响,压延厂并入国资控股公司鑫科材料。2000年,鑫科材料成功上市,姜纯出任上市后的首任总经理,而后却选择离职创业。
“出任厂长与自主创业是我人生的关键转折。”姜纯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出国考察让我感触颇深,回国后我一直坚定信念,在国内也要做出一家大型、自动化程度高、用现代化模式管理的铜板带公司。”
颇具“实业”思维的姜纯从铜材制造起步,和一帮压延厂的老同事们一同创立了精诚铜业(2015年更名为楚江新材)。
创业二十多年来,在自主创新与产业并购的战略指导下,楚江新材逐步构建起覆盖精密铜带、铜导体材料、铜合金线材、精密特钢、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高端热工装备的六大产业体系,主营产品深入5G通信、AI算力、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航空航天等高端智能制造领域。
采访过程中,姜纯一直强调修炼内功的重要性:“对经营者而言,企业管理和相关经验积累非常重要。担任厂长后,我就去读工商管理课程,与自身经营相结合,反复研究。经营困难时,我们就把技术做好,把质量提上去,等待市场机遇的来临。”
2000年以来,楚江新材营业总收入增长243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5.75%。凭着“修炼内功择机遇”的理性务实,楚江新材发展已从前期的稳步慢跑到近年来的快速增长,近5年来,公司营收接连跨过200亿元、500亿元的重要台阶。在铜基材料、军工碳材料“双轮驱动”下,公司打出了一套产品结构优化、经营质量提升的组合拳,产业边界不断延伸。
产业并购拓规模
从铜基材料起家,到碳纤维复合材料,2014年集团整体上市后的楚江新材驶入发展快车道,这背后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
“我们始终坚持内生增长与外延发展并举,将产业并购视为实现公司战略升级、加速产业布局的关键抓手。”姜纯表示。自2015年以来,楚江新材通过定增等方式先后并购顶立科技、天鸟高新、鑫海高导等高端新材料领域核心企业,以产业链延展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加速了公司向多元化高端材料领域的转型升级。
目前,顶立科技开启独立上市进程并已接受北交所二轮问询,若顺利完成上市将大幅提升楚江新材整体估值;天鸟高新是国内碳纤维预制体领域的龙头企业,相关产品在军品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同时也是国产民航大飞机C919碳刹车预制件的唯一供应商;鑫海高导布局的镀锡铜线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新能源汽车、AI算力等领域。
三次并购,成功三次。面对背景、细分领域、盈利模式等形态各异的并购标的,如何选择,如何统一?
姜纯表示:“关键在于‘选人精准’与‘协同赋能’并重。”根据这套“看准企业先看人”的核心法则,姜纯着重考察标的企业发展理念与楚江新材的高度契合,在发展目标上形成“双向奔赴”;收购完成后,遵循“赋能而不替代,协同而不干预”的并购理念,通过上市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有效约束,在集团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
楚江新材以“并购强链、协同拓局”不断突破成长边界。姜纯认为,并购不仅为公司开辟了规模和业绩增长的快速通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核心技术突破、高端市场准入、产品结构优化及抗风险能力的全面提升。“如今,这几个子公司已成为驱动集团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并在各自细分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
长期主义看未来
站在股改完成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楚江新材交出了一份不错的中期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楚江新材实现营收288.03亿元,同比增长16.05%;归母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48.83%;扣非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98.76%。铜板带、铜导体、铜合金产品销量均全面提升。
坚持产能利用率100%、产销率100%、资金回笼率100%——长期以来,楚江新材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盈利模式,通过动态平衡产品定位、经营策略与产能规划,形成“产能—产品—销量—现金流”的良性循环,达成客户、供应商和下游产业的同行共赢。
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姜纯表示:“我们一直在探索,最终得出两大发展路径:一是新材料领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大有可为;二是基础材料,依然可以做出高端的、对国家重要领域有支撑作用的铜基材料。”
在采访过程中,徽商的闯劲和韧性在姜纯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上个世纪90年代走出国门时看到现代化工厂的震撼,三十多年后依然埋藏在姜纯心中:“企业发展需要长线思维,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仅要做中国的第一,更要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不仅是规模上的领先,更是品质、品种、品牌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