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充分展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群像,拉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及社会公众之间距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共同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多角度展现千行百业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的发展成果。
“‘十四五’这五年,对海亮股份来说,是从‘铜加工龙头’到‘全球有色行业绿色智造引领者’的跨越期,更是从传统铜加工‘红海’驶向高端材料‘蓝海’的转型关键期。”近日,海亮股份董秘童莹莹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公司过去五年的发展。
从新兴领域切入到全球化战略布局,从数字化转型到AI赋能制造,海亮股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跃升,更成为推动铜加工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越转型,智造引领
童莹莹用“新技术、新数字、新领域”三个词总结海亮股份这五年。
“第五代连铸连轧盘管生产线是‘新技术’的代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工厂是‘新数字’的落地,新能源领域布局则是‘新领域’的突破——这三个‘新’,就是我们转型的核心密码。”童莹莹说。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铜消费的“主战场”已从传统领域转向高附加值领域,行业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的关键跃迁。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海亮股份走出了一条“技术+数字+产业”的创新之路。
技术层面,海亮股份不断依托自身核心优势,在家电、建筑等传统领域,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固态电池、风电等新兴领域,开发、生产其所需的铜基材料。
以铜箔为例,公司攻克了极薄铜箔研发难题:3.5—6微米规格的极薄铜箔,每降低1微米就能让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5%,但生产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针孔、断带。
“我们通过电镜、XRD等技术摸清了微观组织结构与物性的关系,结合面密度自反馈调节、实时光泽度监测等技术,实现了单卷18000米长卷铜箔的稳定交付。”童莹莹介绍道。
数字层面,2021年,公司全面启动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要“推手”。“我们构建了‘海亮大脑’和数字驾驶舱,2024年联合华为成立了有色金属行业首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发布了行业首本AI蓝皮书。”童莹莹表示,引入AI质检与工艺优化对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有显著提升。
技术为核,全球布局
在铜加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童莹莹表示,海亮股份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研发的“硬实力”和产能布局的“巧心思”。
硬实力方面,童莹莹介绍,在当前市场环境变化和资源约束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海亮股份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绿色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底色。
“公司从市场需求出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加强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以研究总院为中心、各基地为支线的联动创新网,同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节能减排措施建设,不断培育创新动能。”童莹莹说。
产能布局方面,童莹莹表示,其“巧”主要体现在对“风险”的预判和“市场”的贴近上。
“国际贸易壁垒、供应链波动是行业通病,我们的应对办法就是‘全球产能+区域深耕’。”童莹莹解释道,美国基地服务北美市场,摩洛哥基地辐射欧美非,东南亚基地聚焦印度等新兴市场,欧洲基地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及数字化管理。
这种“硬实力+巧心思”的组合,让海亮股份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我们的铜加工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并已深度融入新能源与消费电子领域,成为众多行业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童莹莹说。
回报股东,展望“十五五”
数据显示,2008年上市以来,海亮股份累计现金分红次数达19次,累计现金分红金额达24.72亿元。过去三年里,公司分红比例逐年攀升,近三年累计分红占比(含回购股份)108.71%。公司2025年半年度现金分红预估约2.3亿元。
童莹莹表示,公司制定了《未来三年(2024—2026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希望能通过真金白银的方式与股东共享经营成果。
除了现金分红,海亮股份还通过“回购+增持”传递信心。
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公司两次回购股份,累计金额超7.5亿元;董事长、总裁等核心管理层及控股股东也相继增持,累计金额近4亿元。
“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真金白银投入,既是对公司未来的信心,也是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绑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企业才能走得远。”童莹莹表示。
面向“十五五”,海亮股份的目标更加清晰。
童莹莹介绍,公司将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深化国际化布局,“加快美国基地相关产品生产线建设,保障摩洛哥工业园面向欧洲的原料供应,开拓东南亚基地在印度市场的新增长”;另一方面,加码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铜的导电、导热性能,重点攻关新能源汽车、5G通讯用高端合金,同时针对AI算力和机器人热管理,开发高附加值的散热产品。”
童莹莹表示,未来五年,海亮股份将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与数字化深度赋能,在新能源、AI算力等新兴赛道中持续扩大先发优势,为全球铜加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海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