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下文简称“峰会”)在湖南株洲开幕。证券时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国北斗服务产业总产值近6000亿元,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规模应用全面拓展的背景下,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引擎”、低空经济等“新赛道”、自动驾驶等“新场景”不断涌现,本届峰会上发布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再次凸显北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北斗好用、用好北斗”照进现实——北斗越来越深地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远地走向世界各地。
传统产业加速升级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以来,对我国北斗规模应用全面拓展的中肯评价。
峰会上发布的《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简称“《蓝皮书》”)介绍,2024年,我国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国内主要行业领域北斗应用渗透率已经超过85%。
谈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带来的变化,供职于合众思壮(002383)的王喜深有感触。王喜推广销售的产品是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是一种农业机械上使用的辅助驾驶系统。在北斗卫星信号指引下,拖拉机、插秧机以2.5厘米的精度,在大田上完成直线、曲线作业,节省土地,提高作业质量。过往人力操作下,劳动强度高,作业误差大,如今只需要一名会踩油门、踩刹车的司机即可完成高标准的作业。
这样的一台设备在十年前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往往在十万元以上,如今却只要八千块一台。“核心的降价环节之一就是板卡,那个时候没有北斗,一个定位板卡的价格要上万块,北斗的大规模应用大大提升了定位技术的可触及性,如今一块国产北斗板卡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了。”王喜回忆道。
技术的推广大幅提升了农业效率,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准农业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假设每台拖拉机每年播种1500亩,每亩新增综合效益75元,则每台设备每年新增综合效益达11.25万元。
到2025年底,我国农业领域北斗终端保有量即将突破323万台套,北斗终端安装率将达到53%以上。然而,农机只是获得北斗赋能的千行百业之一,目前在各行各业中北斗终端设备年新增超千万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冠宇在会上介绍,当下公共交通北斗终端正以每年百万台级别迭代更新;乘用车领域,2028年搭载北斗的车年销量超1500万辆,新能源车占比超七成。通信领域,2025年底基站北斗覆盖近1100万台/套,安装率99%以上。“北斗正在驱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李冠宇表示。
新兴产业创新基石
在本届峰会上,一个鲜明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卫星等新兴产业,正在基于北斗系统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展开新的创新和发展。
在千寻位置的展台上,名为“青龙Pro”的人形机器人背上一个“小书包”,就可以离开室内,应对室外复杂环境。这个“小书包”基于千寻位置的时空智能三体套件开发,内置北斗卫星天线、板卡等时空智能硬件组合,搭配7×24小时北斗时空智能服务,还融入为机器人巡检定制的“北斗+具身智能巡检平台”,最终实现动态厘米级定位与多模型协同决策。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向记者表示,随着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设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内对高精准时空能力有了非常强烈的需求。“依托于北斗愈发成熟的性能,大家已经从观望转为全面投入开发与北斗相关的产业协同,本次北斗峰会的热闹程度足以说明大家对这种能力非常强烈的需求。”陈金培说。
从事遥感卫星开发的太空星际也正基于“遥感+北斗”理念展开研发,目前公司在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除了时空功能,北斗具有的短报文功能也被深入开发利用,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如果没有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地面指挥要向卫星发布指令,需要等待卫星经过特定地点才能传达命令,等到下次再次经过时才能返回任务。通过北斗短报文功能,只需要就近将信息传送给北斗卫星,通过北斗星间路由就可以快速返回地面。”太空星际研发人员韩笑宇介绍道。
在低空经济领域,北斗高精度定位已经是安全保障的“标配”——2024年,全国实名登记无人机中支持北斗的约191.6万架,北斗安装率约为88%。在本次峰会的举办地株洲,去年启用了全国首个无人
机+北斗“低空综合服务中心,推出医疗运输、快递配送、农特产品运输、巡检及应急物资运输场景5条低空航线,将”无人机+北斗低空应用推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与此同时,以北斗的时空能力为核心,一系列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合力,释放更大的力量。
在峰会上,国家电网展出了今年自然灾害中首次应用的应急通信星空地全能舱。在北斗卫星、宽带卫星、无人机中继等一系列技术的支持下,这台设备首秀即惊艳:部署时间相较传统应急通信车压缩80%,通信保障效率提升3倍,在断路、断网、断电的情况下实现了“星—空—地”立体通信。
“全能舱融合多元化通信手段,恢复灾害现场音视频信号,甚至可以通过无人机实现通信中继和一线装备定点投递,有效突破地形限制,这一切在多个关键环节都依赖于北斗的基础服务保障。”设备开发人员周钊告诉记者。
让北斗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本届峰会的另一个特征是,以手机厂商、电商为代表的大众消费企业成为了参与会议的新势力,他们正在合力将北斗推向更广泛的大众乃至海外市场。
华为在本次峰会上首发了北斗卫星语音消息技术,支持在无网络状态下单次最长10秒语音快速传输,未来将首发应用于华为新款WATCH Ultimate2。目前,华为已有60余款产品支持北斗卫星消息功能,设备总量超过4000万。小米也亮相本届峰会,推介红米首款卫星通信手机,两千元左右的价格区间大大拉近了卫星通信与大众的距离。
自2024年8月,工信部批复了北斗三号短报文公众应用商用试验,运营商也陆续发布北斗短信业务,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款型具备了北斗短报文功能。同时,本月起正式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首次将北斗定位写入强制条款,全国多地创新开展电动自行车北斗应用探索,成效显著。政策与产业的共振推动北斗进一步深入千家万户。
“未来三年,北斗应用设备年均增量约4亿台,年增长率达到3%以上,其中大众消费市场在增量市场中承担核心角色,占比将超八成,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占比将分别超过75%、11%。非共享电动自行车、交通将成为最具爆发力的市场,占比分别为6.6%、4.8%。”李冠宇表示。
越来越好用、越来越泛用的北斗系统也正进入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本届峰会吸引了24个国家代表团、5个国际组织参加,近200名外宾出席。在外宾密集到访的背后,是北斗系统服务能力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其中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北斗系统相关服务及产品。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提供的全球覆盖能力,京东加速推进国际化业务布局。在沙特,京东应用的北斗智能配送系统,有效克服了沙漠地区的导航难题;在欧洲,京东基于北斗技术构建跨境物流解决方案。
“实践证明,北斗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物流的运作模式,也为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本。”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许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