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8日电(林郑宏)11月28日上午,A股卫星互联网概念股爆发,雷科防务、普天科技、通宇通讯等多股涨停,航天环宇、航天宏图等航天系个股大幅上涨。

消息面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组织27日召开“智绘星空胜算在天”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宣布北京拟在700-800公里晨昏轨道建设运营超过千兆瓦(GW)功率的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系统,以实现将大规模AI算力搬上太空。
根据推进会上发布的规划方案,数据中心系统由空间算力、中继传输和地面管控分系统组成,空间算力计划部署多座太空数据中心,每座功率约1GW,可容纳百万卡级别的服务器集群,开展天基数据中继传输和计算服务。
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善从介绍,建设拟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至2027年,突破太空数据中心能源与散热等关键技术,迭代研制试验星,建设一期算力星座,实现“天数天算”应用目标;2028年至2030年,突破太空数据中心在轨组装建造等关键技术,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建设二期算力星座,实现“地数天算”应用目标;2031年至2035年,卫星大规模批量生产并组网发射,在轨对接建成大规模太空数据中心,支持未来“天基主算”。
据悉,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驱动算力需求爆发,由于能源、散热等因素影响地面数据中心长远发展受到制约,太空部署有望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计划每年将1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马斯克认为,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仅占其总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因此进入太空对于获取更多能量至关重要。目前对于AI产业发展来说,发电已成为一个挑战。未来四到五年内,在轨道上运行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将比在地球上运行同类系统更具成本效益,这主要得益于“免费”的太阳能和相对容易实现的冷却技术。
而在更早些的11月2日,英伟达首次将H100 GPU送入太空,以测试数据中心在轨道上的运行方式。
AI太空部署无疑将给商业航天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机构预测,2025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000亿美元;国内方面,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2.8万亿元。上游的卫星制造与火箭制造环节将率先受益于星座组网需求;中游的发射服务环节关键在于突破可回收火箭技术以降低成本;下游的卫星应用与数据服务市场空间广阔,关注卫星与火箭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与数据应用等环节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