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9月22日消息,近期,AI眼镜赛道火热,持续有重磅玩家涌入。据报道,Open AI正考虑开发智能眼镜等产品。数天前,星纪魅族推出旗下首款AI拍摄眼镜,正式进军AI眼镜领域。与此同时,产业链A股企业近期密集披露相关业务进展。
不过,消费级AI眼镜走向普及仍需要时间。IDC中国市场分析师叶青清告诉红星资本局,当前国内AI眼镜产业发展面临硬件基础、应用生态和品控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想要优化这些问题需要经历试错期和技术迭代周期,预计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
手机厂商、互联网大厂争相布局
AI眼镜是当前科技圈一大热点,有业内人士表示其“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
据悉,AI眼镜按功能可分为AI音频眼镜、AI拍摄眼镜、AI显示眼镜(AI+AR)。上半年国内AI眼镜市场增长迅速,据国际数据公司(IDC),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分别为49.4万台和66.4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46%。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手机厂商是AI眼镜市场的重要参与者。9月15日,星纪魅族正式发布旗下首款AI拍摄眼镜StarV Snap;更早前,今年6月,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华为则在2021年推出首款搭载HarmonyOS的智能眼镜,全新款的智能眼镜2于今年4月推出,支持面对面翻译、同声传译等功能。
互联网大厂也在积极研发AI眼镜产品。百度在去年11月发布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小度AI眼镜,具备第一视角拍摄、边走边问、识物百科等功能;阿里巴巴首款自研AI眼镜已完成研发,预计于年内正式发布,称将在AI交互、佩戴、显示与影像、续航等方面实现突破;另据财联社报道,字节跳动被曝正计划推出AI智能眼镜,知情人士透露,其智能眼镜中预计提供类似自研模型豆包的AI功能。
与此同时,国内涌现出一批AI眼镜领域创业公司,比如雷鸟创新、李未可、Rokid等。其中,Rokid的AI眼镜Rokid Glasses因在杭州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被用作提词器而迅速走红,Rokid公司也被称为“杭州六小龙”之外的第七条龙。
布局企业虽然多,但AI眼镜目前能实现的功能仍比较简单。IDC中国市场分析师叶青清告诉红星资本局,现有轻量级智能眼镜的技术功能主要集中在语音交互、信息显示、拍摄、翻译和导航等,相对单一和简单,在交互模式、显示技术、AI融合、应用生态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产业链企业密集披露相关业务进展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期,立讯精密(002475.SZ)、蓝思科技(300433.SZ)、水晶光电(002273.SZ)、瑞芯微(603893.SH)、波长光电(301421.SZ)等产业链上市企业,通过投资者交流会等密集披露了AI眼镜相关业务进展。
9月19日,被问及是否参与新款Meta智能眼镜的生产时,蓝思科技回复,公司是北美及国内多家头部AI眼镜品牌的核心一级供应商,已实现从导光模组、Mic模组等功能模组和光学镜片、精密结构件及整机组装的全流程覆盖,预计AI眼镜将成为公司未来重要增长点。
8月底,立讯精密表示,公司在AI眼镜领域,无论是零组件(包括结构件、光学/声学组件等)还是整机产品,均有广泛布局。目前,在AI眼镜整机产品类别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市场品类由立讯精密提供支持或服务。
对于AI+AR眼镜,其显示组件核心部分——光波导片,仍存在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方面待突破的难题。对此,水晶光电在8月底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上表示,从显示技术路线来看,反射光波导(GWG)与表面浮雕光栅(SRG)是两大主流,行业拐点需待高性能、低成本量产方案成熟,仍需时间培育。公司聚焦反射光波导技术路线,有自信未来能够解决反射光波导量产性问题。
此外,有企业披露订单相关情况。瑞芯微8月下旬表示,公司RV系列视觉类芯片可应用在AI眼镜上,目前已有采用公司产品的客户项目。波长光电8月表示,公司相关产品主要是VR的pancake光学模组及AR的光机模组和组件,上半年相关产品收入803万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产业链布局加强的同时,消费级AI眼镜走向普及仍需要时间。叶青清认为,当前国内AI眼镜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硬件基础、应用生态和品控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其中硬件层面,主流产品普遍存在重量、续航、散热等基础体验短板;应用生态方面则缺乏杀手级应用,使得AI眼镜多数功能仍可被其他终端替代。其他挑战还包括供应链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多模态交互成熟度以及隐私安全防护等。她表示,“想要优化这些问题需要经历试错期和技术迭代周期,预计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
至于AI眼镜未来的发展趋势,叶青清认为,轻量化眼镜将从单一的“音频拍摄工具”升级为多功能的“个人生活助理”,消费群体也将从早期尝鲜用户向运动健康、移动办公、智能家居、社交娱乐乃至无障碍辅助等领域用户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