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竞争趋于白热化、自研AI芯片的较量正如火如荼之时,OpenAI又在AI硬件市场点燃了战火。而在供应链层面,消息称OpenAI已与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果链”公司建立或洽谈合作,相关传闻也带动“果链”公司股价集体大涨。业内人士分析称,OpenAI正从云端走向终端,试图以“模型+硬件”的闭环,重塑AI时代的硬件入口。
进军硬件
受OpenAI发力AI硬件领域、苹果iPhone 17首发销量超预期等影响,立讯精密股价连续大涨。9月24日,立讯精密尾盘拉升,截至收盘涨6.85%,报收70.2元/股,总市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续创历史新高。
此前有报道称,人工智能巨头OpenAI已与中国“果链”龙头企业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一款消费级AI设备。据了解,该款设备目前仍处于原型开发阶段,预计能与OpenAI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协作。
据悉,OpenAI计划开发的AI硬件包括智能眼镜、数字录音笔和可穿戴徽章等“伴侣型”设备,首批产品预计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这些设备将深度整合OpenAI的AI模型,实现环境感知和新型人机交互。
事实上,OpenAI对AI硬件觊觎已久。早期,OpenAI主要通过投资试水,如今则转向了“自主设计+深度整合”的自研路径。
早在2023年,Open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便投资了由苹果前团队打造的AI可穿戴设备公司Humane,且为其提供模型支持。2023年11月,Humane发布了首款AI硬件产品AI Pin,这款可穿戴的AI产品小得如同一枚胸针,没有传统屏幕,完全依赖AI与人交互。用户将AI Pin佩戴在身上后,只需要通过点击激活设备,便可以用语音和手势的方式与之对话,下达任务指令,实现信息查询、日程管理等功能。
然而,这款号称要彻底变革人机互动模式的产品,发布后便遭遇市场“滑铁卢”。由于续航能力差、发热严重、功能鸡肋、售价高达699美元且需每月支付24美元订阅费。Humane最终以1.16亿美元被惠普收购,估值大幅缩水,成为“AI硬件泡沫”的代表案例。
投资折戟后,今年5月,OpenAI宣布以65亿美元收购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 Ive创办的AI硬件公司io Products。在外界看来,这笔收购其中一项重要的意义在于使OpenAI获得了工业设计基因和现成的硬件研发团队,掌握了整个设计生态系统以及与Jony Ive相关的巨大品牌信誉。
搭上“果链”
除了投资和收购,OpenAI更直接的动作是抢人。据外媒梳理,今年以来,OpenAI已从苹果招募了至少25名硬件和产品团队的专业人士,涵盖了用户界面设计、音频技术、可穿戴设备以及制造规模扩大等多个关键领域。
据悉,OpenAI正以1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报价积极挖走苹果核心员工,并承诺减少官僚主义作风,以吸引设计、制造和供应链领域的资深人才。苹果前员工透露,苹果目前已陷入“渐进式创新”的阶段,更新速度缓慢,而OpenAI能提供更多的创意自由,实现更大胆的产品想法。
作为一家大模型公司,OpenAI缘何要将触角伸向硬件层面?“OpenAI发力AI硬件,核心在于构建‘算法+硬件+数据’的生态竞争体系。”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大模型的训练依赖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消费级硬件设备如耳机、眼镜等能够直接触达用户行为数据,形成使用、反馈、迭代的良性循环,且硬件也是商业化的重要载体,可通过终端订阅服务或增值服务实现持续盈利。“一方面,苹果背景人才的加入,可显著增强其硬件工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与立讯精密的合作则依托亚洲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建立技术壁垒。”郭涛表示。
还有报道称,OpenAI与另一家果链巨头歌尔股份正在接触,歌尔股份为其供应扬声器等零组件。对此,有知情人士表示,前述OpenAI硬件的设计方案大概率采用歌尔股份的MEMS硅麦器件。目前包括AirPods、AirPods Pro、Meta Ray-Ban及小米眼镜等产品,均与歌尔股份展开解决方案合作。
对于OpenAI向智能硬件发力,华泰证券认为,硬件是OpenAI“核心AI订阅+开源端侧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中国供应商在全球生产资源上的布局有望持续受益,未来两年中国硬件生产商在AI基础设施、机器人和AI端侧新品推动下景气度将上行。
“AI伴侣”
尽管OpenAI高调布局,但纵观整个AI硬件行业,其整体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例如,Meta在9月18日举行的Connect 2025发布会上推出了3款智能眼镜,强调实时字幕、语音助手与增强现实显示等AI功能。然而发布会现场,当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为售价799美元的旗舰款Ray-Ban智能眼镜做演示时,却因接连故障而“翻车”。虽然官方数据显示,自2023年9月Meta智能眼镜推出以来,累计销量已达200万副,但这一成绩与Meta长期以来在AI硬件上的巨额投入相比,无疑只是九牛一毛。
因此,OpenAI在打造AI硬件方面有着自己的战略与思考。今年早些时候,山姆·奥特曼曾透露,OpenAI的目标是创造一种上下文感知、轻量化屏幕或无屏、旨在与人共存而非仅存在于口袋中的“AI伴侣”设备。
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则认为,在具备AI能力的消费类硬件(不包括手机和个人电脑)形态中,智能眼镜和机器人可能是两类最有潜力、最具颠覆性价值的产品类型。其中,智能眼镜主要涉及两类产品:一是带有独立数据处理芯片且不具备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形态,比如音频眼镜以及搭载摄像头的音频眼镜;二是包含可实现增强现实、扩展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的智能头戴显示设备,即AR/VR产品。而消费级机器人主要指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具有1个及以上自由度或具有拟人化情绪表达能力、能够连接到网络,主要用于教育、清洁及陪伴等家庭场景的智能产品。
在郭涛看来,前期的许多AI硬件产品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需求定位偏差,试图创造缺乏实际痛点的应用场景,例如日常佩戴不适的AR眼镜;二是用户体验存在明显断层,语音交互响应延迟高、误识别率超出用户容忍阈值,导致留存率低;三是能耗限制突出,边缘计算受电池续航制约,而依赖云端协同又牺牲了实时响应速度。“理想的AI硬件并非简单堆砌功能的孤立设备,而是具备轻量化终端设计、云边端协同计算架构以及情境化主动服务体系。”郭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