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贝因美(002570.SZ)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浙江小贝大美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贝大美控股”)因“流动性紧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已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预重整申请。法院已正式裁定受理这一申请。
据公告,小贝大美控股持有贝因美12.28%的股份,其中98.85%处于质押或冻结状态。小贝大美控股重整进展可能导致其在公司的股东权益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动。
贝因美方面表示,“公司具有独立完整的业务及自主经营能力,目前经营情况正常。”
贝因美曾是国产奶粉行业的标杆企业,2011年上市时被称为“国产奶粉第一股”,但近年来贝因美业绩波动较大,叠加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行业趋势,使其面临来自头部企业的强力挤压。虽然贝因美近年来积极尝试通过多元化转型寻求突破,但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此次控股股东陷入债务危机,无疑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控制权或生变
根据公告披露,小贝大美控股共持有贝因美约1.3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28%。其中,被质押或冻结的股份数量达到约1.31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98.85%。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后陷入债务危机的情况,往往会对上市公司产生连带影响。其中,股权处置方式和接盘方性质将成为关键因素。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认为,预重整可能采取“债转股+战投引入”的组合方案:首先将质押债权转为股权以降低负债率,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步设立信托处置剩余债务。若此方案实施,小贝大美控股的持股比例可能从12%稀释至5%以下,从而触发实控人变更。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若小贝大美控股重整失败,可能导致破产清算,所持贝因美股份被司法拍卖,引发控制权变更 。他认为,该事件对贝因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短期来看生产经营尚能维持正常,但中长期存在控制权变更风险;既可能因引入新资本带来发展机遇,也可能因战略调整影响经营稳定性。若控股股东重整引入具备产业协同效应的资本,如乳业巨头或私募基金,有望加速渠道整合或跨境合作,助力贝因美夺回市场份额 。
贝因美在公告中强调,公司具有独立完整的业务及自主经营能力,目前生产经营正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贝大美控股实控人谢宏同时担任贝因美董事长兼总经理;小贝大美控股总经理李晓京亦是贝因美董事,存在交叉管理。
早在2024年6月,贝因美就因大股东的资金困境被发函问询。当时贝因美集团(小贝大美控股前身)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2.98%,深交所要求贝因美披露,大股东所持股份被质押、冻结,偿还债务卖出股份是否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或不稳定。
此外,浙江证监局2025年4月出具的警示函显示,2021—2022年,小贝大美控股曾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合计约4785万元,上述资金在当年内归还公司。贝因美及相关责任人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这也反映出控股股东资金问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
多元化转型
据中金公司数据,贝因美于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时,市场份额已达8.2%,居行业第三。2013年,营收突破61亿元,达到历史峰值。但近年来,贝因美业绩波动明显,2016—2017年,贝因美连续亏损18.38亿元,触发退市预警,市值蒸发逾200亿元。
2018年,创始人谢宏回归公司并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当年扭亏为盈,并于2019年成功“摘帽”。2020年年初,谢宏高调喊出“行业前三、生态圈千亿”的目标。但2024年公司营收仅27.73亿元,净利润1.03亿元,远未达到目标。翻阅其近年业绩,2018—2024年营收未突破30亿元大关。
为寻求突破,贝因美近年来频繁调整转型路径。2018年,公司提出“母婴生态圈”战略,近年来又转向“全家营养”概念,并涉足宠物食品领域。2024年年报称,公司将围绕“母婴生态、全家营养、美好生活”三大模块,采用多种业务模式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近年来,贝因美开拓成人奶粉系列,加快中老年营养品布局;研发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并发力高端奶粉;2024年,贝因美还推出四大系列宠物产品等。
实际上,贝因美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曾具有先发优势。2018年,公司获批国内首个特医食品注册证书。但最新数据显示,其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被雀巢、飞鹤等后来者超越。2024年,公司特医食品收入甚至未能单独披露,被归入其他业务中。此外,宠物食品领域早有雀巢、伊利等布局。
乳业专家王丁棉分析指出:“虽然全国宠物存量大,但宠物尤其是猫和狗,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比人更严重,对宠物奶粉需求有限。此外,其推出的中老年奶粉仍采用传统配方,吸引力有限。”
财报数据也可侧面印证其转型成效:2024年,奶粉业务仍贡献了90.43%的营收,新业务占比不足10%,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王丁棉表示:“公司涉足领域过广,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主业投入不足,人力、物力、财力过度分散,可能导致主业地位被弱化。”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贝因美的多元化尝试反映了其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态度,但在执行层面面临诸多挑战,如其他非奶粉品牌认知度低、供应链整合难度大等。贝因美需进一步明确各业务板块的战略定位,并加大资源投入以加速成长。”
此外,新业务培育需要持续投入,但贝因美自身也面临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达11.09亿元,流动负债总额23.08亿元,占总负债的97.84%。随着控股股东陷入债务危机,这种资源约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管理层变动频繁也是影响转型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贝因美管理层变动较为频繁,如2021年,总经理包秀飞、副总经理王云芳等4位高管在一年之内相继离职。据一位接近贝因美的业内人士透露,公司内部人士曾向其反映操盘手未能获得充分信任和授权,致使新方案、新营销手段难以实施。“管理层变动也使得企业经营策略缺乏连贯性,难以打造突出优势业务。”
配方奶粉竞争白热化
资料显示,尽管贝因美拥有45个新国标注册配方产品和4个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配方,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具备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但当前市场格局已高度白热化。
受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滑影响,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缩水,行业正式步入存量竞争阶段。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加大补贴投入以争夺市场份额:3月,飞鹤宣布将投入12亿元专项资金,为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不少于1500元的生育补贴。随后,伊利、君乐宝也相继启动16亿元的生育补贴。相比之下,贝因美全年营收仅约25亿元,市场投入能力相对有限。
在主营业务方面,奶粉高端市场竞夺尤其明显。根据华鑫证券此前分析,在高端奶粉价格带(290—390元/千克),贝因美的主力产品“爱加”和“可睿欣”要直面伊利金领冠珍护、飞鹤超级飞帆、澳优佳贝艾特、爱他美等强劲对手;在超高端奶粉价格带(大于390元/千克),其布局的超高端产品“爱加有机A2系列”则需挑战惠氏启赋、雅培菁挚等国际品牌主导地位,竞争异常激烈。
对此,贝因美今年提出“只赚5%”的低利润率战略,旨在通过性价比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
江瀚表示,该策略的实施难点在于如何在保持低价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避免损害品牌形象。还需考虑成本控制与供应链优化,确保在较低利润率下仍能维持盈利。
对于贝因美如何破局,卢克林认为,一是聚焦低线市场200—300元价格带,用高性价比大单品打穿渠道;二是借特医资质切入过敏、早产等细分市场,形成专业壁垒;三是将过剩产能改造成营养品柔性产线,做代工出口东南亚,以对冲国内出生率下滑风险。
王丁棉表示:“贝因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拳头产品,未来应加强市场研究分析,着重打造出市场认可度高、占有一定份额的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