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测智联(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将与鸿海科技集团共建东南亚Hybrid电池生产基地、磷酸铁锂车载启动电池生产线、ESS储能系统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基地等项目,构建“技术—生产—市场”全链条协同的国际化合作新模式。
这标志着深圳新能源企业出海迈入新阶段。伴随着产业发展提速,深圳新能源企业“出海”已延伸至产业链后端。
从后市场服务、终端销售到前端生产,深圳新能源企业以全产业链协同优势重塑东南亚市场格局。通过技术输出、本土化合作与生态闭环构建,为自身赢得市场先机。
完善后市场生态,亚洲新能源中央检修工场启动
据了解,中测智联此前已在马来西亚投资设立海外全资子公司,将新能源汽车后服务推向东南亚市场;鸿海科技集团将负责统筹供应链,通过国内成熟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与马来西亚本地化生产形成互补。
通过“技术+资源+资本+服务”的协同模式,中测智联与鸿海科技集团将构建起覆盖东南亚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中测智联旗下“亿维”品牌依托马来西亚子公司启动“亚洲新能源汽车中央检修工场计划”,三年内将在东盟布局5大区域维修中心与200余家“星链店”,通过鸿海科技集团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核心配件72小时极速配送,形成“检测—维修—数据—市场”闭环服务生态。双方也将通过新能源二手车认证标准与智能整备中心,计划年出口2万辆右舵车型至中东、非洲。
为支撑长期发展,中测智联还联合马来西亚教育部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学院”,引入中测智联智能检修设备以及职教教学资源,建立“海外版”新能源汽车公共实训基地,每年为区域输送千名国际标准认证技师。值得一提的是,中测智联主导搭建的“亿维”小程序线上平台接入中测智联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建成以AI大数据模型为基础的车辆诊断数据库,服务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用户,推动新能源汽车后服务市场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
抢占终端市场,针对东南亚推出多样化车型
后市场端的发展,与终端市场层面的快速拓展密不可分。深圳新能源车企凭借精准定位与产品多样性快速抢占份额。
最数据显示,比亚迪在新加坡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强劲,2024年销量由前一年的1416辆增至6191辆,市场占比14.4%,首次荣膺新加坡年销量最高汽车品牌。目前,比亚迪在泰国、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投资建设工厂,意味着比亚迪出海战略再次提速。
2024年1月,比亚迪宣布进军印尼乘用车市场,比亚迪汽车印尼工厂总投资额达10亿美元,预计2025年底竣工,建成后每年将能够生产15万辆电动汽车。去年7月,比亚迪泰国工厂竣工投产,是比亚迪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年产能约15万辆。此外,比亚迪计划在柬埔寨投资设立电动车组装厂,每年可以组装2万辆电动车。
为丰富产品矩阵,比亚迪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多样化车型,在印尼推出了Seal轿车、Atto 3 SUV等四款车型,计划2025年推出更多新车型及引进高端品牌腾势,在柬埔寨产品涵盖经济型到豪华型完整产品线。
前端布局提速,促进当地产业链条完善
在产业链前端,深圳新能源企业也早就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去年以来,科达利、星源材质、格林美等多家深企纷纷官宣投资布局东南亚新能源市场。这些企业凭借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快速拓展市场份额,还通过资本和合作不断加深与当地市场的联系。
其中,贝特瑞新材料集团的印尼项目备受瞩目。2023年10月,贝特瑞和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签署项目投资实施协议。根据协议,贝特瑞在印尼投资建设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一期投资4.78亿美元,年产8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
在短短10个月内,贝特瑞完成了肯德尔经济特区内一期项目的建设,于2024年8月正式投产。一期项目建设期间印尼贝特瑞已为4000名印尼工人提供就业,正式投产后将吸纳当地劳动力1200人。印尼BTR是贝特瑞首个海外建设项目,是中国负极行业首个在海外正式投产运营的基地,向全球客户供货。
而记者从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获悉,印尼BTR项目二期有望于今年实现投产,两期项目投产后印尼贝特瑞负极材料总产能将达到16万吨。
印尼贝特瑞的产品,将主要为电动汽车、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提供多样的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项目的建成投产填补了印尼乃至整个东盟区域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空白,有力促进了印尼在新能源锂电产业全产业链条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