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混动车型以势如破竹的爆发式增长,为中国汽车出海描绘出一幅亮眼新图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但新能源汽车逆势爆发,成为出口核心驱动力: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激增75.2%,占总量超三分之一。
其中,插电混动车型表现尤为耀眼,出口39万辆,同比激增210%,远超纯电车型40.2%的增速。中国车企凭借插混技术突破与领先的性价比优势,正快速抢占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
企业格局上,奇瑞以55万辆出口量稳居首位,占总出口近两成;比亚迪则以47.2万辆、1.3倍的同比增速奋起直追,并在欧洲多国超越特斯拉。随着本土化能力提升成为高质量出海关键,中国车企正加速布局海外产能,应对复杂国际贸易环境,向全球市场纵深迈进。
插混车型激增210%,成出口增长新动能
从出海产品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增势迅猛。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达到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01.1万辆,同比增长71.3%;新能源商用车出口4.9万辆,同比增长2.3倍。
相比之下,传统燃料汽车呈现下滑态势,累计出口202.3万辆,同比下降7.5%。
新能源汽车已逐渐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引擎,其中,插混车型增速尤为迅猛,成为核心动力。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6月,纯电动汽车出口13万辆,环比下降6.1%,同比增长100%;插混汽车出口7.5万辆,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240%。1至6月,纯电动汽车出口67万辆,同比增长40.2%;插混汽车出口39万辆,同比增长210%。

图片来源:中汽协报告
插混车型出口激增,与中国车企长期以来的研发布局和技术快速迭代密不可分。从专利数据来看,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插混技术专利占全球总量的68%,涵盖电池管理(BMS)、电机控制(MCU)、动力耦合(DHT)等核心领域;从企业竞争力来看,比亚迪、吉利、长城、理想等车企的混动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以吉利汽车最新发布的雷神AI电混2.0系统为例,在AI(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该系统可以实现预知路况、智能研判、主动决策,以优化整套系统的油耗表现。率先搭载雷神EM-i AI电混的吉利银河A7实测百公里馈电油耗低至2.49L,较传统混动系统降低30%以上。
“中国的插混产品一定要走向世界。在世界来看,插混车对燃油车有巨大的升级替代效应。中国的插混产品有着超强的性价比和超好的驾乘体验,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特别看好未来中国插混产品的海外市场表现。”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在崔东树看来,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电动化洗牌”,欧洲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倒逼车企转型,但本土车企(如大众、宝马)的插混技术成熟度落后中国3至5年;东南亚市场(如泰国、印尼)燃油车占比超80%,但政府已出台电动车补贴政策(如泰国2023年对电动车补贴最高15万泰铢);中东市场(如沙特、阿联酋)石油财富转向绿色转型,计划2030年电动车占比达30%,但对高性价比车型需求迫切。
在此背景下,中国插混车型凭借“技术领先+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抢占这些市场。例如,2023年,比亚迪出口量同比增长307%,其中插混车型占比45%;吉利收购的马来西亚宝腾汽车,通过引入雷神混动技术,半年内市场份额从10%提升至18%;长城与泰国罗勇府合作的插混工厂投产,年产能15万辆,主打东南亚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欧洲部分国家(如德国)已调整政策,将插混纳入“环保车型”补贴范围,为中国插混进入高端市场打开了窗口。
奇瑞仍是出口“老大”,比亚迪奋起直追
今年上半年,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九家企业出口实现正增长。
奇瑞集团稳居第一,仍是汽车出口“老大哥”。根据奇瑞披露的产销数据,今年上半年,其汽车出海销量达55.03万辆,同比增长3.3%,达到奇瑞集团总销量的四成有余,占行业总出口量的17.8%。奇瑞集团出口量蝉联中国汽车出口第一,产品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5辆出海的中国汽车中,就有1辆是奇瑞。
实际上,奇瑞集团也是首批在海外建立工厂的中国车企之一,早在2002年奇瑞便以一笔10辆汽车的叙利亚订单为契机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截至目前,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突破500万辆。
比亚迪紧随其后,尽显快速追赶之势。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著,出口达47.2万辆,同比增长1.3倍。从1月开始,比亚迪在欧洲多国车市销量反超了特斯拉。民生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今年比亚迪将加大海外市场投入,积极在巴西、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地布局工厂,同时加速出口,有望在欧洲、东南亚、澳新市场迎来快速发展。
根据此前规划,比亚迪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在80万辆左右,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南美洲和欧洲三大区域。
此外,上汽、长安、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也取得了不错的出海成绩。眼下,自主品牌走向全球市场成为必然趋势,而如何高质量出海,深度本土化发展变得十分关键。
“当前我国汽车出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激烈的产品同质化竞争、跨文化经营与合规风险等问题,本土化的适配、售后服务体系的构建、质量风险以及售后服务管控等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安民表示。
在中国汽研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童一帆看来,“在出海过程中,中国车企需构建对海外市场的动态适应与本地化布局能力。例如,俄罗斯市场面临质量验证与口碑投诉问题;东南亚市场因酸雨、高温暴晒等气候特征,对产品适应性提出特殊要求;中东市场存在DAB数字收音机适配问题;欧洲汽车文化、巴西政治经济环境等也需针对性应对。”
童一帆认为,对比全球主要车企(如丰田、现代、本田、大众、通用、奔驰、宝马)的销量结构,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占比仍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