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不能再推行免费推广和智驾平权的策略,所有车型的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必须实现收费。”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的一番演讲在业内外引发轩然大波。
眼下,汽车行业的智驾呈现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一方面,特斯拉FSD(智能辅助驾驶)以6.4万元的高价占据市场,华为凭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构筑溢价壁垒;另一方面,不少车企宣布免费使用智驾服务,不断掀起“智驾平权”的浪潮。
采取收费模式,主机厂就可以从智驾系统中赚取收入,以便摊薄研发成本。而不收费,主机厂则可以扩大用户对于智驾的使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数据来推动智驾算法迭代。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摆在主机厂面前的两条路。
眼下,智驾渗透率在不断提升。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国乘用车市场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标配率已攀升至24.1%,这一数字在半年前仅为9.5%。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机厂要算好这笔“经济账”,或许并不容易。
两种模式并行的差异化竞争
今年以来,以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广汽为代表的主流车企集体发力“智驾平权”战略。
比亚迪率先将搭载“天神之眼”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奇瑞发布“猎鹰智驾”,小蚂蚁智驾版首次将智驾平权的极限下探至6万元级;零跑汽车宣布对含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型智驾软件全面免费,甚至向已付费用户退还了辅助驾驶软件费用。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免费或低价捆绑智驾策略似乎是车企寻找差异化突围的新打法。
但是,特斯拉、华为等主机厂则坚持采取软件订阅收费模式。具体来看,针对中国市场,特斯拉增强版辅助驾驶(EAP)售价3.2万元,季付1399元/季度,月付699元/月,其智能辅助驾驶(FSD)则定价6.4万元;蔚来同样采用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订阅策略,服务包月价格为380元;华为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3.6万元;HUAWEI ADS SE(乾崑智驾基础版)高阶功能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5000元。
对于车企收取智驾费用,有购车消费者向记者表达了疑问:“购车的时候已经收过硬件费用了,为什么还要收取软件费用?”
在这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这些主机厂难免会卷入“价格战”之中。此前,华为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标准价格一次性购买价降至3.2万元,活动期为2025年7月1日至12月31日。
成本困局:智驾收费的核心考量
成本是主机厂选择智驾收费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大家没有把账算清楚。如果主机厂打算终身免费,你的预提费用够不够?一辆车每年的通信费、数据费,就像质保一样要预提费用,不预提个几千元肯定不行。”在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看来,智驾应该是一项“服务”而非汽车的终端“功能”,其年度履约费用远比想象中高。
除了每年的通信费、数据传输费之外,智驾本身的人力、软硬件成本同样是巨大的开支。
从人力成本来看,智驾系统的迭代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包括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专家、场景测试工程师等,这类核心岗位的薪资水平普遍高于行业平均。腾势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在腾势N7智能辅助驾驶直播中强调,仅比亚迪的4000人智驾团队,每月人力成本就高达10亿元。
硬件方面,智驾功能依赖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虽然这些硬件成本会随量产规模摊薄,但为了保持技术领先性,车企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新一代硬件。
一位智驾领域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硬件的降本压力也会传导到供应商侧,“域控制器成本、传感器成本、算力成本都关系到智驾的收费与否”。

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图片来源:每经记者黄辛旭摄
“成本压力很大。近年来,整车架构的整合就是一个有效的降本方向。例如,我们将独立的驾乘人员监控控制器、电子外后视镜控制器、泊车控制器等,整合到整个域控系统中,这就是一种技术降本的方案。”佛吉亚歌乐汽车电子事业部战略副总裁李思霓向记者表示。不过,随着近年来智驾技术的不断发展,智驾系统的硬件成本已经不断下降。据五矿证券研报,比亚迪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便已降至4000元以内。
吴永桥援引国家统计局2025年6月数据指出,尽管今年1至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同比增长7%,乘用车销量增长14%,但行业整体利润却大幅下滑11.9%。吴永桥透露,除华为与宁德时代在主机厂面前能保持一定话语权及溢价能力外,包括博世在内的绝大多数供应商均深陷在残酷的价格竞争中。因此在吴永桥看来:“若将所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到所有车型上,将给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眼下,智驾若想要健康发展,既要主机厂找到成本与体验的平衡点,也需要市场形成对 “服务付费” 的共识。找到能让车企、供应商、用户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智能驾驶才能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