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长安、鸿蒙智行、小米等自主车企参展面积扩容甚至“包馆”;小鹏除了秀新车,还带来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东风日产、上汽大众等用最新智能车型显示,合资阵营的新能源转型布局逐渐完善……8月29日开幕、持续十天的2025成都国际车展上,众多车企展陈格局与品牌阵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外资豪车低调,自主品牌“挑大梁”。这种变化,释放出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性转型的强烈信号。在车市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不仅从“品牌溢价”向“技术溢价”转型,车展也演变为技术验证和商业化推广的关键平台。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发生结构性变革
本届展会,新能源品牌展区面积同比扩大40%。展会依旧热闹纷呈,但舞台中央的C位,悄然更迭。除了比亚迪,今年“包馆”的自主品牌又多了长安、奇瑞。新势力品牌参展的声势愈发浩大,小米汽车首次参展拿下近1000平方米的展位,鸿蒙智行、理想、蔚来等也扩大了展台规模。
众多车企在车展上呈现强劲的竞争态势,智能化的竞争正加速技术走向“场景落地”。广汽传祺车展推出与华为深度合作的传祺向往M8乾崑版,以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产品,剑指当下最热门的高端新能源MPV市场,同期发布的竞品还有极氪9X、腾势D9;全新小鹏P7则以“未来AI豪华座驾”、坦克500以“全场景智能豪华越野SUV”的定位,选择在车展开幕前抢先上市,制造出更多声量。
西博会入口处,一个佩戴着AI眼镜的川剧“变脸”面具的巨型艺术装置,成为今年成都车展最鲜明的注解: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发生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45%,自主品牌的技术快速落地与市场需求形成了共振。
外资品牌不再成为定义“豪华”的标准
与自主品牌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豪华品牌阵营在本届车展集体转向“低调”。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低调,并非真正的沉寂,而是外资品牌的战略转型正进入“深水区”。
选择了车展前抢闸首发的沃尔沃全球车型XC70车型,重点宣传首个“上车”豪华品牌的超混系统;梅赛德斯-奔驰则带来全新纯电CLA等新能源车,并强调其“全场景豪华”覆盖能力;一宝马主打“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下的“驾驶乐趣电动化”,展示“电动宝马依然是宝马”。昔日被外资品牌重点宣传的发动机技术已成过去,展台上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人机交互体验。
其他亮相的合资新车,则更快速看见了其电气化转型阶段性成果:东风日产N7纯电车以低价破局,大众凌渡L搭载文心一言大模型,别克推出至境子品牌……外资阵营正通过深度参与中国产业链创新,希望重新夺回市场。
业内指出,近年外资品牌正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并从“技术输出方”转向“与中国供应链生态共融”的合作方。
随着新能源化、智能化的成熟,中国品牌近年集体推出的高端化产品已降低消费者触摸豪华体验的门槛,尤其30万元以上价格带被本土高端品牌以“技术+价格”双重优势攻破,传统豪华车溢价体系已被撼动。
业内观察: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乘联会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56%。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逻辑的转变——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车企正通过本土化创新重构全球竞争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也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优势加速进入“大航海时代”。大概十天之后,德国的2025慕尼黑车展将要开幕,届时,广汽集团、长安汽车、零跑、阿维塔、东风柳汽等中国车企都将出现。
当仰望品牌的新车能以130万元价格实现订单过万,当广汽等中国品牌的专利数量开始超越外资品牌时,恰如西博会门口的变脸面具所预示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汽车产业的重构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