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焦文娟
在日前开幕的2025成都车展上,比亚迪包下9号馆,不仅展示了“天神之眼”系统与“兆瓦闪充”技术等,更借车展契机推出新款秦L EV。
其中,秦L EV 545KM云辇型将此前多配置于高端车型的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和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首次下放到13.98万元价位段。
“技术下放”已成为比亚迪今年产品策略的关键词。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配置叠加,而是通过将高端技术下沉至主流价位,重新定义不同细分市场的技术标准。从秦L EV的底盘与安全技术下放,到“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的快速普及,均体现着这一思路。
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的落地速度同样亮眼。自“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发布以来,其装机量快速攀升。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今年8月初,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已达120万辆;而在此之前,比亚迪配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保有量早已突破400万辆。
技术布局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今年 1-8 月,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约 286 万辆。仅 8 月,其乘用车销量达 37.2 万辆,其中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量 8.05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 146.4%。其中,王朝和海洋系列目前仍是其销售主力,承担着走量与维持市场份额的双重任务。但国内汽车市场已从“增量争夺”全面转向“存量博弈”新阶段,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多月突破50%。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加速插混技术迭代,比亚迪在享受技术下沉带来的增长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国内市场的胶着态势,海外市场成为今年比亚迪画好第二增长曲线的重点。今年前八个月,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其乘用车及皮卡海外累计销量达63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销量。截至今年7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超过112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多个市场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加速全球化产业链布局。
本土化团队为其全球拓展提供重要支撑。李云飞提到,一批海外高管已在比亚迪工作超过25年。在区域市场层面,比亚迪表现尤其突出,今年上半年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等多个国家新能源销量第一。
“为了这两三年我们准备了二三十年。”李云飞说。纵观比亚迪出海历程,其海外业务共经历了三次重要突破:
首次出海始于1998年,在荷兰成立海外分公司,以消费电子代工为主,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供应手机零部件;
第二次出海发生在2012年,比亚迪将国产电动大巴推向国际市场;
第三轮出海自2021年开始筹备,2022年全面启动,真正聚焦乘用车领域。
自2022年起,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始终保持销量增长趋势。李云飞透露,相比上半年47万辆的海外销量,比亚迪今年全年海外销量预计将翻一番。
“中国汽车工业出海的时候,我们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把技术、产品、服务做好。我们要回报的不单是中国的消费者,还包括海外消费者对我们的选择和认可,这个我觉得特别重要。”李云飞强调。
在比亚迪瞄准的目标市场中,它所面对的不只是丰田、大众这样的世界级巨头,还有因地缘政治、贸易壁垒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系统性挑战。李云飞也坦言,比亚迪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海外业务占比仍处于爬升阶段,而这也正是它从“中国头部”走向“世界级车企”必须完成的跨越。
在国内市场渐入红海、海外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比亚迪能否持续推动技术普惠与规模效应的协同,并拓展全球市场,将成为其能否真正跻身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