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网络水军、“黑公关”等乱象,迎来了监管的重拳。
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直指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恶意抹黑、虚假宣传等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通知》重点整治问题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非法牟利问题。指通过制造虚假内容(图文/视频),炒车企负面、恶意解读销量靠流量获利;借“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科普”等名义在车企关键节点(发布/融资)带节奏,胁迫合作或收“保护费”;用主板机、生成式AI造新型“水军”,产虚假内容、造虚假热度,规避监测牟利。
二是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主要指对汽车、电池等性能、销量等作虚假或误导宣传,欺骗消费者;车企操纵机构或账号搞虚假测评、发虚假榜单;借行业活动(展会/论坛)、网络营销炒话题,致不良影响。
三是恶意诋毁攻击问题。主要指打压对手,诋毁车企或产品,抹黑声誉、恶意投诉;组织“水军”“黑公关”“饭圈”等,发虚假负面、打“口水战”;车企高管网上“拉踩”引战。
《通知》提到,汽车企业要深入开展自查,自觉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等网络乱象。要形成合力,持续净化汽车行业网络舆论环境。
六部门此次重拳出击,源于近来汽车产业网络乱象不断滋生,且日益严重。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网络平台数量持续增加,信息传播形式已突破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态的局限,“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已成为全行业通用的推广模式,其中通过‘大V’开展带货、引流等活动,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市场关注,但这一过程中也滋生了诸多行业乱象。”
针对部分自媒体及其关联MCN机构的恶意抹黑行为,比亚迪已于9月4日正式提起诉讼,要求公开道歉并索赔300万元。同时,另有5个自媒体账号因长期发布不实信息,已被纳入法律追责程序。

比亚迪起诉自媒体公告图片来源: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微博
8月30日,江淮汽车法务部声明,提到“猎狐网”等网络账号多次发表文章(含视频),传播涉及江淮汽车的不实信息,误导社会公众,损害江淮汽车形象。声明表示,江淮已依法开展维权,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张翔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汽车行业相较于快消品等行业,其自身产业结构更为复杂。整车零部件体系、技术性能指标等专业内容,对普通消费者乃至非专业背景的“大V”而言,都存在一定的认知门槛。
“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缺乏汽车行业专业背景的‘大V’(如彩妆领域、宠物领域博主),仅凭借粉丝数量优势参与汽车相关推广,对行业知识并无深入了解;而部分车企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也仅聚焦于‘大V’的粉丝规模,忽视了其专业技术储备,最终形成了一种表面上‘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
此外,车企和车企之间的诋毁、打压、有组织地“水军”现象,也时有发生。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一期的视频播客中提到,“我们从i8开始就被黑,包括后面黑我们车主形象,这都是有操纵的。”
稍早之前,李想还在个人社交平台提到,当年理想L9发布的时候,就有一波宣传,说理想汽车倒闭了。到理想MRGA上市时大家也都知道相关情况。到了理想i8发布的时候,又是大量的舆情事件,“每一次背后都有一个不同的品牌在操控,这一次我们也知道哪个品牌在操控,但其实背后也都是专业的水军机构。这些专业的水军机构,把各种痕迹藏得很深。”
张翔提到,《通知》正式出台后,将对媒体、博主、网红等相关主体形成明确约束。具体而言,上述主体在开展汽车行业网络宣传活动时,需切实保障内容的准确性,同时坚守第三方立场,确保输出观点的客观性与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