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0 23:16:51 股吧网页版
三条红线、九大乱象,六部门重拳“整顿”车圈
来源:新京报 作者:陈维城 张冰 王琳琳 白昊天

  六部门出手,向车圈网络乱象亮剑。

  9月10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称,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为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行动将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并点名汽车、动力电池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以商养测、以测养商甚至要挟汽车企业提供“保护费”以及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等问题。

  此前一天,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一段时间,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一道,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行业的非理性竞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有了初步的成效。“企业产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能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整治行动划三条红线,剑指虚假宣传恶意诋毁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将“非法牟利问题”放在首位,并剑指第三方平台乱象,包括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和散布涉车企负面话题,恶意解读汽车企业销量波动,攻击汽车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赚取网络流量,获取商业利益。利用主板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产出虚假内容,制造虚假热度和趋势,规避平台监测,谋取非法利益。

  其中重点谈及,利用自身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科普”等名义,通过以商养测、以测养商、开展商测结合的虚假或不规范测评等方式,获取商业利益,甚至要挟汽车企业提供“保护费”。通过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汽车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或负面信息,或在评论区带节奏等,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也再度被点名,主要涉及汽车企业不规范营销。其中提到,对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汽车企业操纵机构或评测类账号等搞虚假或不规范测评。引用、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各种榜单。借助展会、论坛等行业活动及网络营销宣传活动,制造、炒作话题,造成行业及社会不良影响。

  9月5日,中国广告协会发文称,一些汽车厂商在广告和营销宣传中的问题引起公众质疑,如,片面强调辅助驾驶功能,使人误解辅助驾驶就是自动驾驶;夸大自动驾驶功能,称可以在多种路况下实现自动变速,使用中却存在诸多限制。

  中国广告协会强烈呼吁汽车厂商在市场营销中再不能无序“自由放飞”,一方面依赖虚假宣传等内卷形式进行不正当竞争,破坏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违背基本商业原则,大量拖欠广告和营销费用,破坏汽车行业、广告营销行业正常生态环境。

  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热销,新能源车企成为网络“黑嘴”及“黑公关”舆论攻击的重灾区。本次专项行动有意重拳整治“恶意诋毁攻击问题”。

  其中提及不少备受诟病的乱象,包括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抹黑企业声誉或者商品声誉,对企业进行恶意投诉。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涉汽车企业及企业家的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

  此前,比亚迪、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企业都遭遇网络“黑公关”的诋毁。今年7月,比亚迪宣布携手青训组织,投入资源助力青少年足球发展被偷换概念为“赞助国足”,社交平台涌现几千条“抵制国足赞助商”的言论,大量同质化内容,唱衰赞助商、抵制比亚迪,并被大量营销号联动传播。理想汽车纯电SUV i8还未上市,也未正式开启试乘试驾,但社交平台却涌现出大量内容高度雷同的“差评”。极狐T1尚未正式上市遭遇 “官降方案”“故障解析报告”“拖延上市”等虚假信息攻击。

  在持续受到恶意中伤后,不少车企通过在社交平台开通法务部官方账号或向全社会悬赏的方式寻找线索,试图以此打击网络“黑公关”乱象。

  车企密集发声,打击不正当竞争以抱团创新

  9月10日,六部门官宣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后,多家车企迅速响应。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其社交媒体转发了工信部的发布内容,并表示支持、拥护六部门的专项整治行动。

  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发文称,这次专项整治行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岚图汽车将加强自律,接受监督,积极配合,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助力营造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卢放称,岚图汽车呼吁坚持长期主义,将目光放长远,坚持创造价值,把资源和智慧聚焦于“明处”,以技术争高下、以创新拓市场、以服务树口碑、以价值赢信任,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

  鸿蒙智行法务在其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将持续响应国家“清朗”“净网”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网络黑公关等网络乱象行为,维护健康网络营商环境和品牌合法权益。

  MG(名爵)方面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称,坚决支持工信部等六部门开展的网络乱象整治。

  针对此次官方出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在恶劣的网络舆论环境下,汽车企业被迫投入更多资源应对舆情,而非用于产品创新或用户体验优化。专项整治有助于减少企业的非必要成本,使其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网络虚假信息容易误导消费者,如刷好评或恶意差评、虚假宣传等行为,干扰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评价,导致购车决策依据失真。专项整治有助于净化网络信息环境,让消费者能够获取真实、客观的产品信息,做出合理的消费决策,保障消费者权益。”章弘认为,专项整治行动能打击恶意抹黑、虚假营销等行为,保护企业的商誉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营造公平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可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促使企业回归以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为核心的竞争模式,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另外,“第三方测评本应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但当前乱象已使其成为‘破坏者’。”章弘表示,当前第三方测评缺乏统一资质要求、准入门槛低,大量无专业背景的个人或机构涌入,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测评质量,同时测评方法和标准的缺失导致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为虚假测评提供了操作空间。这使得测评沦为商业营销工具,测评者为获取商业利益,可能夸大产品功效、隐瞒缺陷或恶意抹黑竞品,严重偏离监督与服务的初衷。优质产品可能因缺乏公正测评支持而被埋没,而劣质产品通过虚假宣传占据市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也会误导消费者,购买不符合需求或质量不佳的产品,导致经济损失。此外,频繁出现的虚假测评使消费者对测评机构的信任度降低,长期来看,将削弱整个测评行业的权威性和可持续性。

  他认为,唯有通过法律约束、平台监管、行业自律和消费者觉醒的多方合力,才能重塑测评行业的公信力,回归服务消费者、促进市场公平的正轨。

  章弘提到,专项整治行动不仅依靠政府监管,还鼓励企业建立自律机制,比如实时舆情监测、透明化沟通等,推动行业自律与共治。同时推动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倡导合法、公平、诚信的行业竞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内卷”行业效益绊脚石,今年监管持续加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联盟理事长董扬认为,对于“黑公关”、水军现象,企业过度宣传,检测机构过度商业化的测试行为都需要及时制止并纠正。在当前这些主要问题缓解后,政府部门还应该关注市场出现的新内卷现象,这是长期的博弈。

  2025年以来,规范汽车行业发展频繁被推至台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多次发文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重点关注虚假宣传和低价无序竞争等问题。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维护公平的竞争。

  5月底,中汽协指出,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倡议所有企业严格遵从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随后,工信部发声批评国内汽车行业无序“价格战”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称,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利益,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缩短账期被认为是汽车行业反“内卷”的第一步。紧盯重点车企支付账期问题,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有关问题(建议),推动重点车企改进管理流程、优化支付方式。

  随后,汽车行业反“内卷”升级,整治范围扩大至夸大和虚假宣传、智能网联汽车召回、恶意诋毁攻击等行业乱象。

  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7月17日,中央第四指导组对“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座谈。7月18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3天3场会议部署,国家监管正在持续加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