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3 04:23:10 股吧网页版
换道超车 国内碳化硅半导体正全面崛起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秦枭

  近期,Wolfspeed、英飞凌、安森美、天岳先进、三安光电等国内外头部SiC(碳化硅)半导体企业陆续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或季报。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借SiC东风快速崛起,国际巨头则因转型缓慢面临挑战。这场由技术革新引发的市场变局,不仅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也为相关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SiC对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替代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凭借技术追赶和成本优势,正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国际巨头若不能加快转型步伐,或将面临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风险。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预示着2025年将成为决定行业未来走向的重要转折点。

  SiC 价格雪崩式下跌

  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凭借其优异的物理特性,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和5G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进入 2025 年,SiC 市场价格走势成为行业关注焦点。自年初以来,SiC 器件价格呈现雪崩式下跌,部分产品价格已低于传统 IGBT,这一现象加速了SiC对IGBT 的替代进程。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6英寸SiC 衬底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 40%,从年初的4000—4500元/片降至 2500—2800 元 / 片,已逼近部分企业成本线。而在模块市场,国产 6 并碳化硅模块(6个并联的碳化硅模块)价格已低至 1500 元,国际厂商同类产品也降至 2000 元以内。

  实际上,近几年 SiC 衬底的价格在持续走低。从天岳先进披露的数据来看,其销售的衬底价格也持续下跌,2022—2024年,该公司碳化硅衬底的销量分别为6.38万片、22.63万片、36.12万片,但平均售价分别为每片5110.4元、4798.0元、4080.1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价格大幅下跌主要归因于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下游市场此前对 SiC 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外加过去几年大量资本涌入 SiC 产业,促使产能迅速扩张。2024 年国内 6 英寸 SiC 衬底产能同比增长 40%,全球范围内 SiC 晶圆有效产能从 2022 年的 46 万片(折合 6 英寸)激增至 2025 年的 390 万片。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在经历前期爆发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25年全球SiC 衬底需求量预计为250万—300万片,供过于求局面加剧了价格竞争。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表示,价格雪崩只是“产能堰塞湖”泄洪,不是常态。6英寸SiC衬底良率已破70%,国内月产能冲到60万片,短期杀价清库存,但衬底仍占芯片成本的45%,再跌就击穿现金成本。预计到2026年第二季度价格将触底,之后随着汽车主驱模块上车高峰回弹,预计仅比IGBT贵10%—15%,靠系统节电优势维持。中长期看,降价将把行业推入“性能冗余”时代。

  在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看来,2025年SiC价格出现雪崩式下跌且部分产品价格低于IGBT,这种价格走势是否持续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短期来看,价格下跌可能是市场供需关系调整的结果。随着SiC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能的逐步释放,供应量大幅增加,而市场需求在初期可能未能同步快速增长,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滑。然而,从中长期视角分析,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若SiC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拓展,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且生产成本的降低速度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价格可能会止跌回升。另一方面,如果技术突破使得生产成本进一步大幅下降,或者竞争对手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替代产品,价格可能会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进一步下跌。

  海内外市场冰火两重天

  随着 SiC 价格不断下探,SiC正在全面替代 IGBT,海内外的相关企业业绩表现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国际功率半导体巨头如 Wolfspeed,曾是 SiC 领域的领军企业,但由于过度激进的扩产策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陷入严重财务困境。2025 年,Wolfspeed 因债务危机申请破产保护,其 8 英寸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仅 20%—25%,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同样面临挑战的还有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企业,尽管在高端车规级 SiC 市场仍占据一定优势,但受国产 SiC 产品低价冲击,利润率下降至 20% 以下。

  相比之下,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借助本土产业链优势和政策支持,在 SiC 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以比亚迪半导体为例,作为国内较早布局 SiC 产业的企业之一,已实现 SiC 衬底、外延、芯片及模块的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与生产。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半导体 SiC 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00%。此外,斯达半导、华润微、宏微科技等企业也在 SiC 领域积极布局,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市场进展。其中,斯达半导的车规级 SiC 模块已实现批量供货,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华润微的碳化硅和氮化镓功率器件销售收入同比实现高速增长,SiC 模块在汽车电子、光伏逆变等领域实现销售。

  卢克林认为,虽然Wolfspeed 8英寸产线领先,但美国本土缺乏整车放量,衬底外销模式碰上跌价立刻库存高企;比亚迪半导体把SiC单管直接封装进“三合一”电驱,车规验证数据实时回流,三个月迭代一代,成本曲线比国际同行快两倍。海外IDM还在卖分立器件,国内已经把芯片做成模块,再把模块写成系统方案绑定整车厂,卖的是百公里电耗节省,不是裸片价格,业绩分化顺理成章。

  袁帅补充道,国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有利条件,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国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功率半导体产业生态,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发展,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国际巨头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可能相对较小,产业生态的协同效应也不如国内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业绩表现。

  国内迎来黄金发展期

  据Yole预测,2027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62.97亿美元;TrendForce数据显示,其2023—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25%;沙利文则进一步预测,2030年全球碳化硅衬底端市场规模将增长至人民币664亿元。

  袁帅认为,近年来,国内企业在SiC技术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断提升,成本逐渐降低。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不断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国内企业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国内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国际客户的合作,有望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成为全球功率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力量。

  卢克林表示,2028年SiC将占功率半导体出货量的25%、金额的45%,硅基IGBT虽然将退至55%,但仍掌握量大价低底盘。中国厂商有望拿下全球35%的衬底、50%的器件和70%的模块产能,成为“第二供应商”首选。

  “机会在于,本土8英寸产线2026年集体投产,成本再降30%;储能、超充、重卡三大增量市场同步爆发,单辆重卡SiC用量是乘用车的4倍。”卢克林认为,“挑战同样尖锐:衬底良率60%到80%每提升一个点需要6个月,设备、耗材、EDA等面临供应链安全隐患;欧美的碳边境税和IRA(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把供应链切成‘东西两块’,出口模块可能面临20%额外关税。能否把成本优势转化为标准话语权,是未来三年国产SiC的生死线。”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