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26日电(谢贤保葛佳明)在近期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成为东盟客商关注的一大焦点。近年来,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领先的电动化技术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在东盟“圈粉”,实现销量与口碑双双攀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5年1月至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53.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87.3%。其中,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市场表现强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重要增长极。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企加速布局东盟市场。比亚迪、上汽、吉利、奇瑞、长安、广汽等车企通过直接投资、合资经营及本地化组装等多元化模式,持续深化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产业投资,掀起一轮出海热潮。
中国与东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既响应了东盟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宽了市场空间。业内人士指出,从短期市场突破到长期价值深耕,中国新能源车企仍需做好“三门功课”。
“竞争课”:从“拼价格”到“拼价值”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价格战”等非理性竞争现象。在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与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国内行业“反内卷”成效初显。但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步伐持续加快,也须警惕“内卷外溢”风险,避免将过度竞争的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应该把家里的事解决好。不能由‘内卷式’竞争再走向‘外卷’,这是行业的共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摩托车曾以物美价廉风靡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却因“价格战”导致品质滑坡,不仅最终痛失市场,也让“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蒙尘。如今,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车企应以品质与创新守住阵地,实现从“拼价格”到“拼价值”的高质量转型。
“合规课”: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
合规是新能源车企出海战略的核心基石。新能源汽车制造涵盖硬件研发、生产制造、软件开发以及智能系统集成等多重环节,产业结构复杂、技术集成度高。东盟各国在外商投资准入、行业监管框架、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等领域的监管要求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出海的新能源车企尚停留在对当地法规的“被动适应”状态,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的合规战略,难以有效驾驭跨境经营中的各类不确定性。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顾问张智认为,2025年以后,新能源车企东盟市场竞争本质上将是“合规能力的竞争”,企业若能构建系统化的合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不仅能够赢得当地政府与公众的信任,还可在长期发展中掌握主导权。这表明中国新能源车企亟须实现从“被动适应监管”向“主动塑造合规标准”的战略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东盟在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领域的合作正持续深化。今年8月,在第七届中国—东盟汽车标准法规合作对话会上,双方完成了第二轮电动汽车标准清单互换,涵盖中国电动汽车标准139项及东盟国家电动汽车标准95项。
通过互换标准清单,双方企业能更清晰了解彼此市场的准入要求和技术规范,降低了贸易壁垒和技术门槛,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生产和市场布局,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这将加速推动中国—东盟电动汽车产业的资源协同与优势互补,为区域电动化普及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课”: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赋能”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与产业链优势,迅速在东盟市场打开销路、建立品牌认知,成功实现了“走出去”。然而,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企业仍面临深层次挑战,特别是在本地化生产、供应链嵌入、消费习惯适配、服务网络构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上汽集团马来西亚公司董事总经理齐枫今年初在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表示,东盟各国在文化、宗教、消费习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多样性要求车企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客户体验等方面采取本地化策略,精准适配不同市场对车辆功能、设计偏好甚至数字化交互方式的差异化需求。
本地化策略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2025年以来,马来西亚海关启动对原产地证书的溯源审查机制,重点对以“泰国制造”名义进口的电动车实施本地化成分穿透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国品牌车型的核心部件(如电池、电控)中,超过70%仍源自中国,仅于泰国完成总装,未达到东盟自贸协定要求的40%本地化率要求。对此,马来西亚当局拟对涉事企业追缴25%的关税差额,并处以罚款。
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企能否真正实现“扎根”东盟市场,重点在于其能否构建涵盖本地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及用户运营在内的全方位“系统解决方案”。正如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秘书长纳立所期待的,中国车企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线,更是一整套产业升级的操作系统。
“圈粉”靠的是产品力,是闪电战;“扎根”靠的是体系力,是持久战。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市场竞争、合规融合与生态共建等系统能力上持续提升,相信未来将在东盟市场实现从短期“圈粉”到长期“扎根”的转变,从而深度融入区域市场,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