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共同主办的2025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暨知名民企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大会上,《2025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以下简称“研发投入榜”)等榜单放榜,不少车企榜上有名。
在此前的几年中,民营车企大浪淘沙,虽然因素很多,但有评论称,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实力才是问题的关键与根本。
2025年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8.1%,较五年前增长超10倍,但高速发展中乱象渐显。对此,工信部等多部门密集出手整治虚假宣传等,在政策引导下,行业开始回归技术与服务竞争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工商联发布的研发投入榜,成为衡量与解读民营车企创新能力及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尺。

在研发投入榜单上不少车企或行业相关企业排名靠前
谁才是中国民营车企“研发之王”?
22家汽车制造业企业上榜
除了研发投入榜,全国工商联还发布了《2025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发布报告》。
报告显示,全国工商联基于第27次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数据和部分企业公开数据,开展了第5次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研究(数据范围为2024年)。
从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研发费用总额排名入围行业门类前三,研发费用总额为1481.74亿元,平均研发强度5.56%。
梳理研发投入榜,共有22家汽车制造业企业上榜,包括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
在上榜的民营车企中,拔得头筹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理想汽车分列二、三位。进入前十的民营车企还包括蔚来控股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零跑汽车有限公司、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十一到二十二位的车企中,除了排名第十一的郑州宇通企业集团是具有整车产品外,其他上榜企业均以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主,涵盖车身各个零部件的生产。
比亚迪依旧领先吉利展开竞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进入2025年,比亚迪依旧保持了绝对领先。
截至目前,已披露上半年年报的上市民营整车制造企业中,从绝对金额来看,比亚迪研发费用金额居首。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308.80亿元,同比增长53.03%,横向对比来看,比亚迪 2025 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几乎等于吉利控股(147 亿元)、长城(60 亿元)、理想(53 亿元)、小鹏(42 亿元)四家车企同期研发投入之和。
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得比亚迪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果丰硕。2025年上半年相继推出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同时,2025年,比亚迪以“智驾平权”战略为核心,推动辅助驾驶技术全面“上车”,实现从百万级旗舰到入门级车型的全价格段覆盖,彻底打破辅助驾驶功能的高端专属壁垒。
虽然绝对投入还落后于比亚迪,但是吉利企业也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与友商展开竞速,这也使得吉利汽车成为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增速最快的车企,而其投入金额的绝对值也位居上市民营整车制造企业第二。
根据吉利汽车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公司期内研发投入达73.28亿元,同比增长202.35%。吉利汽车称,将坚定推进新能源智能化战略,充分发挥在燃油汽车、插电混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及智能化技术的综合优势。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面布局,亦将在产品研发与企业运营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梳理其他上市民营整车制造企业,赛力斯、零跑汽车等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幅居前,而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车企研发投入同比减少。
小米汽车没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投入榜上,一些企业在企业门类中虽然没有归为汽车制造业,但是其技术、产品都深度进入汽车行业,一些甚至是目前企业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企业包括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玲珑集团有限公司等。
2025年4月22日,在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曾表示,2024年华为集团研发投入1797亿元,其中,华为智能解决方案BU去年研发投入为100多亿元,智能化部件发货量2300多万套。
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研发支出达100.95亿元,同比增长17.48%,这也是其半年度研发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此外,2024年宁德时代全年研发投入达186亿元,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已经推出骁遥双核电池、钠新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等产品。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研发投入榜是以集团整体情况为统计口径,所以小米汽车并未上榜,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则以综合门类的身份登上该榜。不过根据小米披露的数据,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也相当可观。2024年12月31日晚间,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跨年直播中透露,小米在汽车研发花了130多亿,加上工厂建设、一万多人的工资费用,小米造车在当时总共投入300亿左右。同时,雷军还表示,2025年集团的研发预算将会首次达到300亿。
梳理相关数据,今年上半年,除了个别车企因各种原因研发投入放缓外,加大投入已经成为共识。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与质量升级的关键交汇点,没有企业希望自己在这场竞赛中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