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钊)11月20日至21日,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在安徽淮南举行。大会以“重构开放共享和韧性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为主题,汇聚政府机构、科研院校、整车企业、供应链企业等多方代表,共同探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背景下供应链发展趋势。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指出,当前全球汽车供应链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八大显著变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加速上升;动力电池、芯片、软件成为竞争焦点;中国供应链国际化从贸易走向制造本土化;汽车供应链加速跨界延伸;整车企业战略重点转向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快反近供与技术引领成为重要战略;依托供应链平台解决整零供需矛盾;供应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张永伟表示,中国在动力电池、智能化零部件等领域已成为全球中心。动力电池全球装机份额接近70%,连续十几年领跑全球;智能化领域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预计“十五五”末中国汽车产量将达4000万辆,本土制造成为新趋势。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光指出,相较于竞争激烈的智驾领域,底盘升级空间巨大。目前国内底盘国产化水平相对落后,传统底盘与新能源汽车要求存在不匹配,底盘性能直接影响智能驾驶落地效果。
安徽省汽车战略咨询委执行秘书长任林杰表示,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以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的AI汽车将成为产业主战场;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2030年接近50%;逆全球化趋势加深;整车架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
蔚来汽车供应链发展部助理副总裁辜向利介绍,当前行业竞争激烈,供应链保供压力巨大。蔚来坚持技术创新,与合作伙伴联合攻克关键技术,积极应对开发周期缩短和需求波动挑战。目前新品开发周期已压缩至20个月,“近地化布局”成为关键策略。蔚来在淮南已有17家合作伙伴,通过近地化布局可降低20%—30%综合成本。
江汽集团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魏沈平建议从产品输出到体系输出、从地理布局到韧性网络、从资源整合到生态共赢三方面构建开放韧性的供应链生态体系。
比亚迪安徽省总经理助理王昭原表示,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汽车产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供应链体系的竞争。面向“十五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变革加速的关键十年。
圆桌对话环节围绕“如何协同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与全球本土化发展”展开讨论。航盛电子副总裁邹正平强调,安全必须放在首位,保障供应链安全的主路径仍是国产化替代,但应与全球体系形成有机结合。瑞浦兰钧营销中心副总裁张小聪表示,新能源汽车走向海外必须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坚持“local for local”原则,实现深度本地化。曼胡默尔中国区运营副总裁李华指出,面对国际形势变化,公司战略更加明确:保障本土化,同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伟巴斯特中国电池系统总经理方剑飞表示,中国企业以高度垂直整合为特色,在海外落地面临多重挑战,需要更加开放的生态协同。
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表示,近年来淮南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摆在制造强市建设首位,产业呈现从无到有、从链到群的快速发展态势。面向“十五五”,淮南将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四新”产业协同发展。
大会期间举行了淮南市投资环境推介与重点签约仪式,展示淮南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及上下游生态布局中的优势。此外,还组织了园区企业考察活动和供应链新产品新技术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