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创业没有捷径,公司将持续加大在超材料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推动超材料技术的持续创新突破。”日前,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将不断探索新的市场应用空间,将超材料这项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更多领域,为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推动超材料产业化
从2010年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到2017年登陆A股上市,再到如今在全国构建起五大超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光启技术用15年时间,将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了规模化产线,完成了一条全新产业链的打造。
“光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的奋斗史。”刘若鹏表示,2010年,光启技术创始团队从零起步,不断推进超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经过15年的努力,光启技术打通了超材料的“设计、研发、制造、测试”的全产业链条,并持续拓展超材料产品的规模化量产能力。
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客户订单的持续增长,去年以来,光启技术在原有的佛山顺德生产基地及洛阳基地的支撑下,在湖南株洲、天津、四川乐山分别设立了研发生产基地。目前,佛山顺德基地和洛阳基地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湖南株洲基地一期及天津基地一期将于近期启动生产。这两大基地的投产,不仅标志着光启技术在超材料复杂功能结构产品生产与研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更将有效缓解当前面临的产能交付压力,进一步提升交付能力和生产效率。
“如今,我们的人员总数已经超过4000人。”刘若鹏介绍,在公司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光启技术通过数字化和AI技术重构了管理体系,实现了效率提升和管理成本的颠覆性下降,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光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刘若鹏总结为三方面:首先,在核心技术领域,公司推出了超材料4.0技术群,能够帮助航空航天装备突破性能极限,从而为市场带来全新品类产品。其次,在成本管控方面,公司通过数字化变革后,生产成本已经大幅低于同行,成为行业标杆。第三,在订单交付能力方面,公司的制造体系可以确保大规模量产的效率和稳定性,从而避免了非标制造领域容易出现的规模负效应。
构建超材料产业生态圈
在推动超材料规模化量产的同时,光启技术还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刘若鹏表示,超材料产业链中不能只有光启技术一家企业,要想将超材料产业做强做大,就一定要汇聚更多的优秀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超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体系,合力推动各个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技术突破和高质量发展。
据悉,在产业布局方面,光启技术以深圳总部为中枢,辐射全国构建起5大研发生产基地,母公司旗下拥有8家专业化子公司,并通过产业协同网络整合了约2000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构筑起涵盖超材料研发、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围绕超材料产业生态,光启技术在上、中、下游进行了系统性的产业链建设。上游涉及原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由洛阳基地完成;中游重点布局了超材料产品关键零部件以及第四代超材料蜂窝、特种功能材料的开发制造,由位于佛山、株洲、天津的子公司承担具体研发制造工作。在下游方面,公司聚焦于超材料终端成品及服务,包括复杂功能结构产品、无人机产品及服务等,由深圳、乐山的子公司负责。同时,公司还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配套体系,涵盖特种工装、夹具、设备和检验检测等环节,依托深圳、天津子公司以及千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这一战略架构不仅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垂直整合,更通过横向产业协同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为超材料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刘若鹏表示。
不断拓展超材料应用范围
在刘若鹏看来,随着超材料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应用范围也将不断得到拓展。例如,在智能汽车领域,光启技术正通过超材料技术赋能,采用整车OTA的远场测试方案解决了传统近场测试技术中有源指标测不准,汽车天线偏心测不准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大幅提升了测试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目前该方案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草案。在机器人领域,超材料技术也有望赋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从而突破非标场景中运动控制难题。
“我们将继续推动超材料技术的进化,从而赋能、重构更多传统产业。”刘若鹏介绍,超材料的本质是通过微观设计和制造改变宏观产品的性能,因此其应用空间非常广阔。目前,公司的超材料4.0技术主要聚焦于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等领域,未来的超材料5.0技术将融合传感和半导体技术,这将带来产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刘若鹏坦言,当前超材料已在部分领域展现出“既要又要”的复合功能特性,但完全跨行业的深度融合仍需进一步突破。超材料的终极目标并非局限于单一功能优化,而是推动声学、电磁、结构等多维度技术的融合。
刘若鹏透露,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公司正在筹建新的研究院,其研究方向便是从分子结构层面探索材料设计,为超材料未来的颠覆性创新提供更底层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