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超材料这一领域攻克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世界级难题,在各类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应用!”7月27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的这番讲话激起了雷鸣般掌声。
这场在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光启15周年庆祝大会集结了4200多名员工,许多人是从河南、湖南、天津、四川等地的生产基地或研究机构赶来,将整个会展中心2号馆挤得满满当当。
在刘若鹏身后的巨型屏幕上,一长串数字让人印象深刻:15年来,光启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绘制,搭建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撰写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7.74亿字、工艺制造大纲38.28亿字;开发设计源代码1331万行,积累实测成像图220万条、实测曲线8000万条;打造定制化超材料专用设备4641套、特种工装8646套,研发定制化基础材料161款……
其中,38.28亿字的工艺制造大纲相当于3700多部《平凡的世界》的总字数。
锚定主航道驶向超材料蓝海
2010年在深圳创立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光启的策源地,名字源自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团队主要成员都是从海外留学归国的青年学子,专注于面向超性能电磁调制能力的超材料底层科学研究。
15年来,光启锚定超材料产业主航道,作为创始人的刘若鹏带领团队在创业初期便快速构筑起知识产权护城河。进入产业化关键阶段,又以“深度创新+成本革命”双轮驱动,推动企业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从最初的研究院,到如今形成深圳总部,以及佛山、洛阳、株洲、天津、乐山等5大超材料生产基地,不断壮大的队伍,也逼着刘若鹏从一名精力充沛的科技达人迅速完成“科学家+企业家”的蜕变。
在7月举行的这场15周年庆祝大会上,光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发明创造并大规模量产了第一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系列产品,为国家打造了优异的电磁调制、航电、承载结构功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先进航空航天等装备领域在“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全面升级。构筑起“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成为超材料领域的领跑者。
“深度垂直”构建全链条创新能力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契机,出现在光启成立七周年之际。
2017年,刘若鹏前瞻性地提出“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以大规模核心材料开发为抓手,系统推进超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这一战略不仅构建起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游的产品矩阵,更打通从原材料供应、关键零部件制造,再到超材料终端成品及服务的上、中、下游。
“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的坚持,帮助光启在全链条技术创新与自主制造的征程中越走越远。
在知识产权创新层面,光启已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余件,获得授权专利4000余件,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居全球第一,为行业技术主导权与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核心支撑。
技术创新方面,光启团队先后完成了四代超材料技术的迭代升级。其中,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上的应用,不仅帮助相关装备在性能上打造出跨代技术的领先优势,还彻底改写了以往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竞争局面。
应用创新方面,光启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从团队组建到成功首飞,整个项目仅耗时3.5个月,其间还高效完成了数十次设计优化迭代。
“为什么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无人机?因为我们十年前就开展了低空飞行器探索,培养了做飞行包的团队和工程能力。现在一旦找到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们的反应速度就会特别快。”刘若鹏补充道,伴随超材料技术的更新迭代,再加上大语言模型、AI技术、机器识别技术的成熟,为各类技术协同创新不断创造条件。
“技术整体的支撑度在提升,再加上企业自身能力的增强,正帮助我们把以前的梦想一个个再捡起来。”刘若鹏说。
未来15年拥抱科技与时代变革
人才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实施多维激励机制,光启打造了一支既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又拥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团队。
截至目前,光启已自主培养产品技术大总师及总工13名、博士后134名、研发设计人员649名、核心研发技术骨干94名,在职员工总数超4200人。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符号被作为光启“一号员工”的刘若鹏不断提及:“深度创新,以终为始”的创新战略,“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的“三能”精神……
“未来15年,我觉得微观设计的信息化、智能化将更进一步,底层的高分子结构也有望出现人为的设计制造。”刘若鹏透露,正计划成立新的研究机构,为颠覆性创新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并开发全新的微观材料设计制造工具和配套手段。
刘若鹏表示,光启的研发团队正在思考超材料5.0的发展趋势,未来会将更多的传感技术、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用在超材料5.0的开发中,让其在电子空间或数据链上具备更强特性,让装备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
“未来15年,光启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与时代变革。”刘若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