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政策组合拳,正在促使我国生猪产能急刹车。
《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农业农村部先后多次提出要减少能繁母猪存栏,严控新增产能。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均已作出回应,表示将严控能繁母猪规模,规范生猪销售。另有多家上市养猪公司终止或暂缓产能扩张计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告诉记者,当前生猪产业政策有利于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主体结构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标准化、现代化、适度规模化的养殖。同时,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拼规模,而是看质量,管理能力弱、资金实力不足的散养户会退出市场,客观上促进了行业的优化升级。
调减百万头能繁母猪引发连锁反应
今年5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多次召开会议规划生猪产能调整。5月底,就有多家头部猪企接到相关部门要求,暂停扩产能繁母猪以及二次育肥;6月上旬,农业农村部举行生猪生产调度会,提出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明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生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生猪产能,源自我国能繁母猪长期处于高位。
按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含92%和105%两个临界值)为绿色区域,表示产能正常波动;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105%—110%区间,表示产能大幅波动。
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处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环比5月增加1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
而从生猪价格来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月第3周(采集日为8月21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4.30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4%,同比下跌31.4%。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相关部门进行调控之后,头部养猪企业基本上作出了积极响应。
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集团营销管理部早在6月上旬便发布通知,要求严控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逐步降低现有能繁母猪规模。逐步下调出栏均重,6月份目标环比下降3斤,中期目标降至240斤,后续根据生产情况再做调整。同时,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
“当时生猪产能调控刚刚开始,温氏应该是行业内首家公开响应的大型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希望方面提供给记者的信息显示,新希望旗下的猪产业将保持现有规模,专注提质增效不盲扩。同时,规范生猪销售,响应国家政策指引,总体上保持均衡出栏节奏,维持头均出栏体重120公斤左右,高价不压栏、低价不抛售。今年6月又明确要求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
牧原股份则在2025年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公司将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牧原股份能繁母猪数量为343万头。
除此之外,7月28日,神农集团发布公告称,宣布终止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巨星农牧也宣布延长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相关决议及授权有效期。记者注意到,两家企业募资用途均用于投资养殖场,扩大现有产能。
朱增勇告诉记者,在降体重方面,6月生猪宰后均重为90.3公斤,环比减少0.6%,同比减少2.1%。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徐洪志也提到,头部企业对于二次育肥开始从严约束。牧原股份通过GPS轨迹追踪技术监控每头商品猪的流向,其二次育肥销售占比已从2024年的12%降至零。
转向追求经营效率
当下,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行业供强需弱的现状使得猪价持续低迷。上市猪企在7月份的生猪销售收入出现较大下滑。
中航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7月,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大北农、正邦科技、天邦食品、天康生物、圣农集团、东瑞股份、金新农等上市猪企的出栏均价,均出现同比超20%的下滑。大北农跌幅最为明显,为24.1%。
而此轮能繁母猪调整,意味着10个月之后的商品猪出栏数量同样会受到影响。
朱增勇判断,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将带动2025年四季度开始新生仔猪量同比下降,预示着2026年二季度开始商品猪供应阶段性过剩局面将逐渐缓解。从生猪价格来看,能繁母猪适度调减将会有效降低2026年猪价下跌和波动风险。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繁母猪的变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当前的行情,但会对未来长周期的行情有调控效果,防止猪价过低带来的持续亏损,也有助于平抑猪价。
不过,在徐洪志看来,调减能繁母猪对于2026年生猪价格是一个利好,但是可能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因为只是减掉了大约2.5%的产能,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产能过剩的局面。而且这个调减政策能不能持续落地,也需要观察。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诸多猪企纷纷响应产能调整政策,直接反映出行业的“反内卷”变革。
朱增勇告诉记者,“反内卷”核心是在猪肉消费需求稳定的前提下避免继续无序、无效扩增产能,在提高成本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猪肉品质提升、营养和特色的多样化。
过去,规模猪企之间的竞争聚焦在规模。当下,越来越多的猪企开始关注效率、成本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降成本”便是重点体现之一。
温氏股份方面告诉记者,得益于精细化管理和饲料原料价格下降,公司养猪成本大幅降低,5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6-6.1元/斤;牧原股份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商品猪完全成本逐月下降,已由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7月的11.8元/公斤,全年有望实现12元/公斤的成本目标。
新希望方面则选择从育种和饲料节粮技术层面实现降本增效。该公司提到,不能因盲目追求降本而降低了对猪肉质量、食品安全的要求。新希望将科技育种视为降本的一大抓手,大力投入自主知识产权育种、数智养殖设备等领域。公司自建的农业农村部猪禽数智化育种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投入自主研发的“猪芯片”已具备行业先进水平。
“养殖理念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实际上是一场涉及技术、管理和理念的深刻变革。从组织架构来看,强化产业链协同,基于消费需求加强上游饲料、育种发展和下游屠宰、加工、品牌猪肉研发,稳供给、提质量。从经营动作来看,应通过核心育种技术的提升建立高性能种猪群,精准饲喂降低饲料成本。通过精准化与标准化的管理,减生猪、降体重、限二育,严控资本开支,保障现金流安全。最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朱增勇说。
徐洪志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猪企应该从搭建技术创新体系、精细化运营管理、产业链协同整合、优化合作模式与资金支持、响应政策与把控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促进养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