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结束,电影院持续“低温”。银幕数逼近10万块,但单银幕年票房跌至50万元以下。《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热度消退后,市场空窗期效应凸显,仅半个月国内就有超过15家影院闭店。
压力之下,何去何从?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头部院线的动作。放眼今年居票房前十的影投公司——万达影投、横店影投、CGV影投、SFC影投它们手握更多市场份额与资源,却同样受制于结构性难题,更折射出行业转型的现实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加盟影院的态度上,上述影投公司呈现出不同的做法。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了解到,作为万达电影核心资产的全国上千家连锁影城,原先的加盟策略已转向。
有加盟商向记者反映,万达电影旗下的万达影投已暂停加盟,由此也引出与加盟商的商业争议。而上海电影旗下的SFC影投、上海联合院线持续开放加盟,并未收缩渠道布局。另一方面,以多元化路径突破影院发展瓶颈,成为两家头部影投公司的共同战略重心。可以预见的是,在单银幕票房走低的存量市场中,非票房业务的竞争强度,将直接决定行业博弈的最终格局。
对此,每经记者专访了万达电影与上海电影相关负责人。
万达电影收回加盟商“入场券”? 公司回应:战略聚焦直营,暂不开放新加盟
一纸“解约协议”在万达电影的加盟商群体中引发波澜。尤其是那些已拿到万达广场“入场券”、尚未开业的加盟商,突如其来的合作叫停让不少人难以接受。
“对我来说,进入万达广场开万达影城,本身就是一件‘很香’的事。”一位加盟商向每经记者坦言,“一方面万达广场在北方城市的消费号召力突出;另一方面万达商管曾对万达影城给出统一租金政策,在同级别商圈里条件堪称优厚。”更有加盟商提及,当初为入驻万达广场,曾与万达电影员工约定“搭售条件”(若要拿到万达广场内的万达影城运营权,必须再加盟另外几家非万达广场的电影院,例如“1搭3”),如今核心商圈的合作被终止,成为双方矛盾的关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杨军摄
针对争议,万达电影助理总裁兼万达院线总经理李劲波向每经记者独家回应:“现阶段我们有非常强的战略决心——发展直营,目前也暂不开放新加盟。”他解释,万达电影年度总票房占全行业市场份额达17%左右,其中直营店贡献约15个百分点,轻资产加盟门店占比2%左右。“行业承压期,我们本可延续轻资产加盟模式省心运营,但从产业长效经营角度,必须聚焦直营。”
这一战略转向与万达电影的股权变动直接相关。李劲波透露,万达电影2021年开展加盟业务,当时的万达电影作为万达集团业务板块,随之进入轻资产赛道。“现在,万达电影作为独立上市公司,在经营战略方向上做出了侧重直营影城的调整。”
2025年,儒意影业(中国儒意)完成对万达电影的控股收购,万达电影在股权上已脱离王健林掌舵的万达集团体系,转为柯利明实控的影视全产业链公司。
对于“搭售”质疑,李劲波向每经记者独家回应:“该说法完全不属实,万达电影从未有过‘搭售’策略,也无任何相关书面文件。”他强调,单家影城投资达数百万元,若搭售3家需额外投入上千万元,从商业风险角度,没有加盟商愿意接受,“企业也不可能自设竞争,违背经营逻辑”。
至于解约进展,李劲波透露:“目前确有部分加盟合作在协商解约,但均基于战略调整的长线沟通,争议比例约1%,属正常商业取舍。所有未开业项目均‘一事一议’,先告知集团直营战略的调整,再基于双方的意愿协商是否继续。2025年既有轻资产影城按计划开业,也有合作方主动提出终止合约的情况。”
存量博弈不再“靠片吃饭”? 超市“调改”照进影院:改变虽慢,不改必死
2025年的超市行业,“调改”成为贯穿全年的高频关键词。通过精益的管理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与门店产出,是当前已被验证的有效方向。而这一核心思路,放到当下承压的电影院行业,同样具备极强的适配性与参考价值。
“2025年,全国票房前500的影城中,万达电影直营门店达229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6家。”万达电影助理总裁兼经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庞慧说,“这充分说明,通过自身管理优化,直营影城的经营效率已实现显著提升,创造了更高价值。”
从消费者体验来看,直营模式更能保障细节标准的统一落地。“我们制定了店均30项自查具体工作标准,覆盖卫生清洁、陈列摆放、服务人员着装等全场景,700多家直营影城可在一两个月内完成统一自检,这类标准化管理动作,非直营体系很难高效落地。”庞慧补充道。
在李劲波看来,这种标准化管理,本质是为了守住品牌一致性。“比如,假设我们全线统一使用可口可乐,部分加盟商会选百事可乐;我们坚持自制爆米花,有些加盟商则用预制产品;甚至矿泉水品牌都可能不一致,今天顾客在这家喝依云,到另一家喝昆仑山,品牌认知只会越来越模糊。”“所以从长期发展来看,我们愿意承受短期阵痛,割舍部分轻资产影院,聚焦直营深耕。”

万达电影的特色新影城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毕媛媛摄
假如将时间拨回到10年前,10亿元票房影片频现,电影院只管放电影就能坐收充足现金流,或许就不用做那么多改变。
“10年前一部《变形金刚》可以支撑影院一口气开9个厅的零点场,还一票难求。但今天不是这样了,不是《变形金刚》本身质量出了问题,而是到了客源重构的阶段。”李劲波说,“这是各行各业经营者都需要去关注的,所以我们做那么多事,不是每件事都立竿见影,但如果不改变肯定是死路一条。”
对于影院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上海电影总经理戴运也有深刻共鸣。
“2015年至2019年,影投公司更多着力于拓展新影院,扩大市场份额。而近三年,行业信号愈发清晰——中国影院市场正步入存量优化阶段,这也符合诸多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戴运指出,“在存量市场中,运营逻辑正在转变:如果两家影院位置相近、片源相同,一家表现优异,另一家难免面临挑战。那么,顾客为何选择我们?关键在于打造差异化优势,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玩法,为观众创造独特而难忘的沉浸式消费体验。”
行业内的观念转变同样需要过程。
“我曾与几位资深的影院管理同仁深入交流,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反思与探讨。”戴运坦言,“他们拥有20多年的行业经验,始终相信优质内容会带动市场回暖。我同样期待更多佳片涌现,但也意识到,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戴运看来,放眼北美、日韩等电影市场,同样面临类似挑战。“即便这些地区的内容供给更为多元,内容创新也难免存在阶段性瓶颈。从长远看,消费习惯的演变与体验形式的升级,始终是我们影院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
“市场正逐步转向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戴运如此形容当前趋势,“如今,运营好10家有竞争力的影院,比盲目扩张100家缺乏盈利能力的影院更具价值。未来三年,行业将迎来各展所长的阶段。能够深入理解周边客群需求,以独特创意与轻盈策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主体,更能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用零售思维做电影生意? 内容也是商品,渠道不仅在影院
今年以来,电影院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跨界,游戏、潮玩、多元业态的联动,已经成为“常规操作”。

万达电影的特色新电影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毕媛媛摄
提升影院的非票房收入,这是全球电影行业的共识。但如何提升?可乐、爆米花无疑只是最初级的形式。如果观众对进影城看电影这件事的态度已变得可有可无,电影院“搞联名花头”,是否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拿可口可乐来说,120年来,它仍是全球第一大快销品牌,其核心配方没变,但它着眼于不同时代的包装、营销、产品在不断变化,这样才能让品牌不断焕发生命力。”李劲波认为,在观影前后,影院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情绪价值;80%的存量观众观影次数在下降,影院能不能挖掘20%的潜在非观影用户,比如游戏玩家、潮玩爱好者、亲子家庭,让他们因影院的多元业态而来,最终成为影院的忠实消费者?这将是影院的创新着力点。
万达电影方面介绍,从去年国庆档到今年国庆档,万达电影与“原神”“恋与深空”等4款游戏IP联名,700多家直营门店变身游戏世界,吸引年轻的游戏玩家前来,他们可能基于一款联名产品的兑换,或者联名场景的体验前来,然后顺便看电影,也带来了千万元级的票房收益。
在IP驱动带来的非票房收益转化方面,上海电影今年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我们正尝试以零售思维重塑电影业务,内容是商品,衍生也是商品,影院内是渠道,影院外也是渠道,这与过去仅在影院内经营衍生品的模式已有本质不同。”戴运表示,例如今年备受瞩目的《浪浪山小妖怪》,其累计票房已突破17亿元,登顶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围绕‘浪浪山’IP,我们开展全产业链运营,积极探索电影经济和‘电影+’的全维度商业生态,成功验证了‘内容投资+发行放映+IP运营’的全链商业模式。”

《浪浪山小妖怪》的衍生品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毕媛媛摄
“在‘浪浪山’之前,《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经典IP,年均GMV(商品交易总额)约10亿元。而今年单‘浪浪山’IP,GMV已达25亿元。”戴运透露,以往看似遥不可及的“IP授权年GMV破百亿”,如今已展现出清晰的市场可能性。尽管GMV不完全等同于实际营收,但这组数据充分说明,电影行业的非票房收入正在快速成长,且其边界早已超越影院本身。
同样,今年爆款电影《哪吒2》也为光线传媒带来不少非票房收益。在戴运看来,不仅是大爆款能够创造衍生价值,小众电影同样能凭借精准受众定位开拓衍生市场。核心在于影视公司是否具备供应链整合与全产业链运营能力。“如今的衍生市场,已非单家影院能独立覆盖。”
最后,戴运总结道:“未来院线的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取决于我们能否结合新技术以‘全产业链思维’整合资源、以‘零售思维’内容营销、以‘创新思维’拓展边界、以‘服务思维’深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