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夏至,万物并秀。塔吊挥舞的建设工地、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走在长沙经开区这片产业热土上,处处都能感受到园区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
今年以来,长沙经开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先”理念,全力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攻坚行动。项目办累计召开专题调度会近30次,精准破解难题、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投资量与实物量双提升。通过“全周期管理+精准服务”机制高效护航项目落地,聚焦重点项目精准发力,展现出“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园区2025年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已突破76%,纳入2025年省市重点管理的39个项目(新建17个、续建22个),总投资高达63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5.9亿元。1至6月,已完成投资70.3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6%,建设进度蹄疾步稳。 当前,面对各地项目建设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态势,长沙经开区靠什么在项目推进赛道上领跑“上半场”,交出亮眼“双过半”成绩单?
高位推进,按下项目“快进键”
项目建设筑牢园区高质量发展“压舱石”。走进长沙经开区,塔吊等机械设备有序作业,工人施工配合默契,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在美湖智造长沙基地项目建设基地,目前正在建设的高效节能智能电机项目将新建数字化智能车间和20条智能化生产线,专注车规级电机、关节模组电机及工业智能设备电机生产。厂房建筑面积约2.85万平方米,共4层,目前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已建设至第3层。据悉,厂房预计在7月完成主体施工,11月全面竣工,明年3月正式投用。此外,已有8条智能化生产线在原厂房内落地运行,通过自动上下料、智能机械臂和在线检测系统等,大幅减少人工操作,可实现高效精准的24小时连续生产。其生产的真空泵、电子泵广泛应用于商用车及乘用车、工业设备等领域。
湘能浩明智能装配制造项目同样演绎着“园区速度”。项目在2023年底开始进场施工,占地51亩,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2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4亿元。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两年,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于今年3月10日投产,主要聚焦于高低压配电设备和智能终端控制器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项目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全面升级生产线,打造智能、绿色、数字化的制造体系。
华夏特变长沙生产基地项目也迎来了新进展。该项目属于湖南省2025年重点项目和长沙市2025年重点产业发展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296亩,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计划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国内一流的高端化、智能化中大型工业变压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国内行业最高级别“双百万”特高压变压器的制造与试验能力,助力中国储能产业稳步发展。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6亿元。
钠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现正在进行桩基、排水和环形道路施工。总占地面积约500亩,其中一期占地面积约107亩,计划在园区建设2万吨硬碳负极材料产线、研发总部和钠能全产品中试基地。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新一代钠离子储能电池及正、负极材料中试生产。预计建成投产6年内实现总产值59.9亿元。
宇环智能高端数控磨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33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2亿元,主要建设湖南高档数控机床研发中心及高端机床设备的生产车间,用于高端数控机床、磨床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设立机床技术国际交流中心,系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一长沙县数控磨床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已开工,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预计2025年底完成建设。
其他重点项目建设也同步奏响“进行曲”:长沙开元仪器检验检测设备特色产业园研发中心项目预计投产3年内达产,达产年产值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聚焦新能源领域、碳排放检测、食品营养与安全监测、新节能技术、各种现代化检测技术、AI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通过智能化仪器、设备设计和系统软件的开发,打造检测仪器仪表和智能化产品优势产业;丰源业翔扩建年产100万套高性能摩托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26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规划引进年产50万套轻型动力电池生产线,主要用于两轮电动车高端智能化换电电池和高性能摩托车锂动力电池包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1年内实现达产,达产年产值不低于8亿元;恒立液压长沙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在进行厂区内绿化和道路施工,主体已全部建设完成,总投资约2亿元,用地约25亩,主要建设研发运营办公楼和生产车间等,用于高端装备用液压油缸、液压泵阀、马达等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
年中建设正当时,一批重点项目正加速冲刺:省重点项目华夏特变长沙生产基地施工顺利,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26年上半年投用;市重点项目钠能时代正在桩基施工阶段,锁定12月底前建成投产目标;朗逸发动机项目已完成产线安装,目前处于试生产调试阶段,即将释放新动能。长沙经开区正以项目建设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精准招商,集聚产业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经济稳进提质的“强引擎”,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过去,招商可以拼政策、拼地价,随着招商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长沙经开区凭什么“虎口夺食”?
今年以来,长沙经开区以坚韧不拔的作风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提效年”行动,转变思路、优化机制、创新方式,奋力实施“一号工程”,打能力提升的“组合拳”,破解招商“新题型”,领跑发展“新赛程”。截至目前,新引进项目62个,投资额329.6亿元,包括中科曙光、智启未来等重大项目,引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2个。
一是创新工作思路,实现量质齐升。长沙经开区实施部门职能职责理顺及工作机制优化工作,统筹50%的力量投入到招商工作中,“大招商”工作格局全面展开。建立工管委领导招商责任清单,班子成员人人肩上扛指标,做到“每周会见客商、每月外出招商”,带头对接重点企业、推进重点项目、解决重点难题。
组建5支招商小分队,根据“1(主导产业)+1(未来产业)+N(招引不限产业)”相对分工原则,精准开展招商工作,并深入研究产业链图谱,确保招商引资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小分队采用扁平化、准市场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的运营思路,在保证原则的基础上,小分队拥有较高的决策权和谈判权。
当前,资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以基金撬动招商,以园区承载产业,长沙经开区积极探索“招投联动”基金招商。组建远期规模200亿元的科创基金和重点产业专项基金,大力实施“满天星计划”,完善“以投带引”“以投代补”模式,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园区坚持“平台思维”,依托科创平台、对外开放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优势,夯实“总部+研发+制造+生态+子基金”的招引模式。全省唯一的中非经贸总部大厦成功揭牌,一期30余家对非企业及商协会组织顺利入驻;创鸿立德、广物优车等一批二手车出口外贸平台型项目落地,极大赋能园区整车企业。同时,长沙经开区进一步完善“三比三拼”,实行比增量、比质量、比分量,拼效率、拼专业、拼服务的赛马机制;健全产业研判、信息跟踪、资源协调供给、谈判签约决策“四项机制”;完善目标任务、跟踪项目、在谈项目、过会项目、签约项目“五张清单”,助推招商引资量质齐升。
二是发挥产业优势,强化引擎积蓄势能。作为老牌园区,长沙经开区怎样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有机更新,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园区在实践中给出答案——立足资源禀赋,突出“新”“旧”并重。一方面,园区围绕工程机械及先进轨道交通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延链强链、耦合升级,钠能时代、芯盛智能、朗逸发动机等项目加速入区;另一方面,推动新兴产业建链、补链,九号机器人、东吉龙航空、征祥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项目成功签约。
聚焦科创平台,长沙经开区成功引进西安交大钱学森产业创新中心、湖南前瞻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超视觉感知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持续以科技创新“含金量”撬动产业发展“含新量”。同时,坚持向存量要增量,把园区一切资源和资产视为招商资源,以攻坚姿态开展“亩均效益提档年”行动,麦格米特、维胜科技、蓝海智装等存量企业再投资项目不断落地,成功盘活闲置地块近1500亩、闲置厂房15栋,物业去化55万方。
优化服务,构筑营商“新高地”
营商环境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 2024年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前十名的10个国家级经开区中,长沙经开区居第六位,较上年提升1个位次。这得益于园区始终将企业需求置于首位,以企业投资办事“安不安全、赚不赚钱、省不省心、方不方便”为根本宗旨,构建标准化、高效率、有温度的企业服务新生态,成为吸引企业,投资湖南,选择长沙经开区的重要因素。
“短短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所有审批程序,改造项目的高效审批得益于园区提供的全流程帮代办服务,我们只需要专心发展生产。”广汽埃安企业负责人对长沙经开区的行政审批效率给予高度评价。原来,广汽埃安长沙新能源工厂专家楼装修改造项目提交施工许可申请后,长沙经开区通过向上协调、靠前指导、极简审批等服务,指导企业快速完成施工图审查,并在1个工作日完成项目施工许可核发。
同时,长沙经开区在推动项目审批提速上再出实招——全省率先推行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为企业降本近10万,节省时间2个月,打破了传统审批模式的束缚,进一步助力项目投产提速,降低企业办事制度性交易成本。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长沙经开区出台了《长沙经开区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实施方案(试行)》,从项目洽商、要素保障、行政审批、项目建设、项目达效五个阶段,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及时限要求,重构项目闭环管理流程图,形成从签约开工到建成投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扭转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审批分散、服务脱节的“碎片化”困局,项目签约到落地开建审批时限提速近40%。
面对土地资源趋紧、产业结构亟待升级、要素配置效率不均衡等挑战,为破解“发展空间之困”,长沙经开区出台《工业用地弹性供应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行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及长期租赁三种弹性供应方式,在满足企业用地需求的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减少前期用地投入,缓解资金压力。
除了在审批服务上不断创新,长沙经开区还在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方面下足功夫。今年以来,长沙经开区全面推行“优化营商环境八条举措”和“我为企业+”系列服务,在审批、帮扶、政策等多方面发力。推行极简审批服务,为华夏特变、麦格米特等11个项目推行技审分离服务;升级助企帮扶,出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联企稳企帮企工作机制》,健全企业摸底、分类联点、信息收集、工作调度、问题解决、服务保障六大工作机制,解决企业诉求200个,累计开展“我为企业+”系列服务活动115场,包括6场供需对接活动,各类招聘活动35场助力企业引才1.25万余人,金融集市2场为35家企业实现融资超1.7亿元;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发布《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全新“1+N”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政策免申即享比例提升至60%。
长沙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红波表示,近年来,长沙经开区紧紧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的责任与担当,深耕实体经济、加快科技创新、大力转型升级,奋力建设“五好”园区,全力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他表示,长沙经开区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雄厚的产业基础、密集的人才资源、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投资兴业的热土、创新创业的沃土、成就梦想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