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拉伸,贴合,裁剪……一张张薄至几十微米的偏光片经过多道工序后从三利谱的生产车间“新鲜出炉”——这些超薄的光学元器件,将装配在手机、电视、汽车的液晶显示屏上,为亿万用户呈现图像与色彩。
十七年前,中国偏光片市场几乎全部依赖日韩进口,技术封锁、价格垄断是行业常态。如今,三利谱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更与另外两家国内企业合计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走出了一条从“一无所有”到“自主可控”的逆袭之路。
从无到有
偏光片看似简单,却是液晶显示的核心材料,被誉为光学行业的“芯片”。没有偏光片,打开电源后的液晶显示器,就只有白色屏幕,没有色彩和画面。
本世纪初,偏光片技术被日韩企业牢牢掌控,本土企业合计市占率不足3%。早早就进入液晶显示行业的张建军亲眼见证了中国显示产业“缺芯少屏”的窘境。
2007年,三利谱成立。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情景,张建军坦言:“无技术、无设备、无人才,一穷二白。国外的企业拒绝技术输出,我们只能从实验室开始,一步一步自己做。”
从中试线做起,历经三年,终于在福建莆田建成了三利谱第一条偏光片全制程生产线。这意味着三利谱偏光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2010年,面板产业向大尺寸升级,国内急需1490毫米宽幅生产线。但建这样一条线,若全套引进日本设备,需7亿元到8亿元。彼时,三利谱的全部家当,只有1个多亿。
但张建军和团队没犹豫:“如果我们不建,就会错失整个时代。”
张建军带着团队画图纸、改结构、挑零件。最终,三利谱仅用1亿多元就建成产线,成本仅为日本成套方案的 1/7。这条线成为国内第一条宽幅TFT偏光片生产线,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厚到薄
张建军很清楚,若核心材料还依赖进口,则仍然没有摆脱“卡脖子”的窘境。
偏光片80%的关键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基膜、胶水、染料等无一不是技术壁垒极高的领域。2018年起,三利谱开始向上游延伸,主动扶持国内供应商,联合攻关材料技术。
“我们不仅出标准、出方案,还提供试错的机会。”张建军说,如今,三利谱原材料国产化率已超50%,明年预计达到80%,成本还能再降15%至20%。
与此同时,团队还在厚度上不断挑战极限。
从200微米到69微米,再到35微米——这片薄如发丝的偏光片,已不是传统的“压薄”,而是全新架构的产品。它将被用于折叠屏、VR眼镜、车载显示等新兴领域。“只有更薄,才能贴合曲面、减少光学偏差。”张建军告诉记者。
除了为企业提供不同应用场景的偏光片,三利谱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展开前沿技术合作。
“我们会跟华为、小米、京东方等龙头企业进行创新产品合作;同时,对于刚进入行业、对产品材料认知较薄弱的原材料厂商,我们会为其提供材料试用机会与改进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游原材料的国产化。”张建军介绍。
从后到前
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三利谱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式发展。
在车载显示领域,三利谱开发的超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已通过多项车规级认证,在多家头部客户实现量产,打破了日企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车载显示对可靠性的要求极为严苛,我们的产品能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利谱研发总监霍丙忠介绍。
在VR/AR领域,三利谱开发的Pancake光学膜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技术储备,其超薄偏振片解决了折叠光路设计的核心难题,为下一代近眼显示设备提供了关键材料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头部VR厂商达成深度合作。
三利谱在2022年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35微米超薄偏光片,这是显示材料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张建军表示:“这项技术让我们在细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2025年上半年,三利谱实现营业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长41.97%,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二季度营收达到8.74亿元,环比增长超过8%,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未来,我们不仅要追赶,更要引领技术创新。”张建军表示,“我们正在筹建国家级偏光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希望能在基础材料领域作出更多原创性突破。”